98岁“国学大师”季羡林,一针见血:“人老了,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有钱有闲,也不是聚会喝酒,而是做好这2件事!” 说起季羡林先生,很多人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国学大师”。这位98岁的老人,一生钻研学问,著作等身,却在晚年抛出一句让人深思的话:“人老了,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有钱有闲,也不是聚会喝酒,而是做好这2件事!”这话听着简单,可细琢磨却意味深长。他到底指的是哪“2件事”? 季羡林先生这辈子,真可谓见过大风大浪。从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到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他却总能保持一份让人佩服的淡定。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关键看你咋想。”这“知足”的心态,就是他说的“最高级的活法”里的一大支柱。 在他眼里,知足不是那种“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他写过:“不完满才是人生。谁都想过个十全十美的好日子,可从古到今,哪有那么完美的命?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真人生。”这话听着有点丧,但仔细想想,太有道理了。生活本来就一堆坑,谁能填满所有坑?学会接受眼前的日子,珍惜手里有的,才是真本事。 季老这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年轻时,他在德国留学,日子苦得不行,住的小阁楼里冬天冷风嗖嗖往里钻。他煮碗面条,放点盐,就觉得挺满足。后来回国,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可他从没抱怨过。晚年住在北大朗润园那间破旧的老房子里,屋顶漏风,冬天手脚冻得发僵,学生劝他换个好地方,他却说:“有屋顶挡风,有棉袄裹着,还想要啥?”他还常劝人:“别老盯着别人碗里的,知足点,心就轻了。” 这种知足的心态,不光让他在物质上不贪多,还让他精神上特别自由。他不爱追名逐利,也不被外面的热闹牵着鼻子走。哪怕晚年身体不好,他还是埋头写书、做学问,活得踏实又自在。知足,让他不管在啥环境下,都能找到自己的乐子,活出一种从容劲儿。 除了知足,季羡林先生还特推崇“低欲”。他说,欲望这东西,就是让人不痛快的根儿。想要的太多,心就乱,日子就累。只有把欲望压低点,才能活得轻松点、安宁点。 季老这辈子,真没啥大欲望。他日子过得简单得不行,住的老房子,穿的旧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他常说:“钱够花就行,要那么多干啥?心静比啥都值钱。”有回朋友送他台电视机,想让他看看外面啥样,他收下了,可基本不开。问他为啥,他笑笑说:“电视里吵得慌,还不如书里清净。”他更爱早上泡壶茶,翻几页书,享受那份安静。 他还爱写字,用的是块磨了几十年的旧砚台。有人想送他新的,他摆手拒绝:“这老家伙跟我半辈子了,用着顺手,新东西我还不适应。”这不就是“低欲”的活教材吗?他对物质没啥要求,精神上也不贪多。他不稀罕名利,也不爱凑热闹。有人问他:“您学问这么大,不想多挣点钱,过得舒服点?”他就摇头:“心静比啥都强。” 季老还爱引用孔子那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觉得,欲望少了,人才能活得舒坦。他还说过:“人生路上,谁不是孤零零的过客?时间这东西不等人,它能让你看清自己。”这话听着深,细想更深。欲望太多,人就忙着追,哪有空看自己?“低欲”才能让人停下来,活得明白点。 季羡林先生说的“知足”和“低欲”,搁现在这社会,真是稀罕又管用。咱这年头,啥都快,啥都多,手机一刷,满屏的豪车大宅,搞得人老觉得自己不够好。可幸福真不是钱多、聚会多就能换来的,而是看你能不能在平平淡淡的日子找到点甜头,在乱七八糟的诱惑里管住自己。 现实里这样的例子不少。老李是个退休工人,住城边的小平房,院子里种点菜,养几只鸡。每天早上他挑着自家种的菜去卖点钱,回来喝口小酒,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人劝他跟儿子去城里住,他摆手:“我这老胳膊老腿,城里高楼住不惯。”他知足于这点小日子,也不眼红别人,活得挺开心。 反过来,老孙年轻时不老实,退休后还不安分,瞎折腾一通,最后老婆孩子都不搭理他,落得孤零零一个。这俩人一比,高下立见。知足、低欲,能让人活得踏实;贪多嚼不烂,反而把自己坑了。 季老用98年的日子告诉咱,人生不用啥都完美,知足了,不完美的日子也能过出滋味;欲望别太大,简单点,反而心里富得流油。这“2件事”,听着不高大上,可干好了,真能让人老了不慌、不悔。
98岁“国学大师”季羡林,一针见血:“人老了,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有钱有闲,也不是
运赛过去
2025-04-07 17:44: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