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清军将领海龄带着仅剩的40名兵丁冲向英军以死殉国,路上见一妇人抱着个婴儿立于道旁,那是他的妻子和孙子。海龄勒住马蹄跟妻子诀别,让她从起火的北门逃出城去。海龄妻言“今日临大事,君犹念妻子乎?君但督士卒,见死勿弃城”。说完抱着孩子跃进旁边的熊熊大火中。 那一刻,海龄的心如刀割。望着眼前的妻子和孙子,他的眼里没有恐惧,只有决绝的悲壮。妻子坚决的语气中并没有一丝退缩,那不仅仅是一句对丈夫的告别,更像是一种为大局着想的深思熟虑。她知道,丈夫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他若心软,可能会对整个城池、对所有守卫的将士产生致命的影响。她的死,或许是更高层次的牺牲,那不仅仅是为家国,也是为所有仍在奋战的士兵们。 海龄愣在那里,目送着妻子那瘦弱的背影消失在火海中。他原本坚毅的面容,此时变得愈发苍白,嘴唇微动,却似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世上没有比失去挚爱更加痛苦的事了,尤其是失去的方式如此残酷。然而,他心里清楚,自己如果停下脚步,无论是为了妻子,还是为了孙子,那这一场战争,便可能变得毫无意义。既然他们的命运早已在这场战斗中交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履行自己最后的责任。 带着沉重的心情,海龄转过身,指挥着剩余的士兵继续前行。他明白,城池即将沦陷,英军的进攻势不可挡,身边的40名兵丁也仅剩下少数能够继续战斗的人。在这场亡命的突围中,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生死与否了。他只能带着这份无言的痛苦继续前进,继续为国家的存亡、为人民的安危而拼尽全力。 在后来的岁月里,海龄的英勇与牺牲被无数后人铭记,但他自己却从未曾真正放下那一刻的悲痛与愧疚。他所做的一切,为的是捍卫自己的家国,然而牺牲和离别却是他无法摆脱的阴影。历史书上,或许会以冷冰冰的文字记载着他的英勇事迹,但那背后,他与妻子间那段生死诀别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历史。对他而言,英雄的背后是无数个撕裂心扉的瞬间,是真正与生死交手的痛苦。 这段历史,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国家和战争,总是让无数普通百姓和士兵的生命被卷入其中。海龄的妻子那句话,“君但督士卒,见死勿弃城”,不仅是一句死守的命令,更是所有人内心深处对于责任与牺牲的共鸣。在那个时代,英雄和烈士不一定是从英雄史诗中走出的伟大人物,也有可能是那些为了家国和信念,选择了奉献生命的普通人。 或许,我们今天的和平岁月,让我们远离了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然而,我们也该知道,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人,在那个残酷的时代做出了最为伟大的牺牲。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再被传颂,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奉献,却永远不会被遗忘。海龄与妻子之间的那一幕,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象征着所有为家国捐躯的人,心中那份永远不灭的信念。 历史不只是记载胜者的辉煌,更是记录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悄然逝去的普通人的无声呐喊。无论是将领还是平民,他们的命运,往往在一场战斗中被改变。而这场改变,无论结局如何,始终无法改变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是家国的荣耀与深深的情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5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