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文坛巨匠余秋雨迎娶了比他年轻16岁的当红演员马兰。洞房花烛夜,余秋雨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08 07:27:35

1992年,文坛巨匠余秋雨迎娶了比他年轻16岁的当红演员马兰。洞房花烛夜,余秋雨向新婚妻子提出一个令寻常女子难以启齿的要求,出人意料的是,马兰竟欣然应允。 【消息源自:马兰回忆录《后台》(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余秋雨散文集《霜天话语》(作家出版社1995);《新民晚报》1992年3月"艺坛联姻"专题报道】 1991年春天,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樟木书架前,马兰踮着脚尖抽出一本泛黄的理论著作。书脊上烫金的《艺术创造工程》几个字在她掌心发烫,扉页里夹着的借书卡显示,这本余秋雨写的教材已经被戏剧系学生翻烂了七次。"原来表演时心里打鼓的问题,这本书里早说透了。"她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戏服水袖蹭过书页沙沙响。 此时距离上海三十公里的青浦县,余秋雨正在文化局会议室拍桌子。作为上戏最年轻的院长,他刚为传统戏剧保护项目和官员争得面红耳赤。"秋雨同志,现在年轻人都追港台明星,谁还听黄梅戏?"对面递来的烟被他推开,玻璃烟灰缸里积了半缸烟头。散会时他瞥见桌角《文汇报》上马兰的剧照,照片边角还沾着茶渍。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是在那年梅雨季。华东六省戏曲汇演的后台,马兰对着化妆镜卸油彩,镜子里突然多出个穿灰夹克的男人。"马老师,我是余秋雨。"这个开场白让化妆师差点打翻胭脂盒。后来马兰总说,当时他头发上还挂着屋檐滴水,像刚闯进现实世界的书呆子。而余秋雨在日记里写:"她转身时耳坠晃动的弧度,和严凤英唱《天仙配》时一模一样。" 三个月后发洪水,他们站在安徽赈灾义演的泥泞舞台上。马兰的高跟鞋陷进舞台木板缝里,余秋雨蹲下去帮她拔鞋跟时,听见她小声说:"余院长,您《文化苦旅》里写莫高窟的那篇..."话没说完,台下突然爆发的掌声淹没了后半句。那天他们合唱的黄梅调《夫妻观灯》,比原定节目多出五分钟——因为观众死活不让下台。 流言比长江汛期来得还急。当余秋雨前妻在法庭上索要《戏剧理论史稿》的稿费分成时,小报标题已经写成《学者离婚案牵出当红名角》。马兰在合肥演出谢幕时,突然有观众喊了嗓子:"十六岁差得动吗?"舞台追光下她看见第一排老太太在抹眼泪,第二天报纸登出来却是《名角当场泪洒舞台》。 1992年西湖的苏堤上,他们用十二把折叠椅办了婚礼。余秋雨掏出皱巴巴的讲稿:"今天开始,我们不仅是生活伴侣..."话没念完就被马兰抢过去折了纸船。"酸死了!"她笑着把纸船放进湖里,岸边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摄影师后来抱怨,这对新人总在按快门时突然开始讨论《红楼梦》唱词改编。 二十年后的非遗保护论坛上,年轻记者追问婚姻保鲜秘诀。马兰正了正话筒:"哪有什么秘诀,他写书时我练功,我演出时他改稿..."话没说完就被余秋雨截住:"就像黄梅戏里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台下哄笑中,马兰的耳坠又晃出那个熟悉的弧度。论坛茶歇时,工作人员发现他们共用着一个保温杯,杯盖上刻着"秋雨兰"三个字。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8

用户10xxx58

2
2025-04-08 08:21

渣男还吹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