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辅助朱棣夺得大明皇位,朱棣登基后赏赐了他数名宫女和大宅,和尚却都一一拒绝,朱棣百思不得其解问道:“你到底图什么?” 和尚跪下说:贫僧只求陛下放过一个人。 道衍和尚在历史上是个很出名的人物,一生没有还俗,却得了一个“黑衣宰相”称号。 道衍与朱棣这对君臣搭档的相识很富有戏剧性,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驾鹤西游,悲痛的朱元璋命令皇子进京守孝,并且每名王子配备一名主录僧。 当朱棣来到南京后,道衍和尚主动上门求见,并且表示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朱棣闻之大惊,之后两人一番密谈,从此道衍和尚就成为朱棣身边最近的人。 实际上,这并不是道衍和尚得到机遇的偶然幸进,而是厚积薄发的有备而来。 道衍和尚俗家姓姚,13岁出家为僧,跟从名师习得阴阳术和兵家战略,他在外出游历时,曾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被评价为“异僧”,说他嗜杀成性。 这等于直接说道衍并不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和尚,而是披着和尚外衣的阴谋家,可是听闻此言的道衍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沾沾自喜。 当他看到朱棣后,认为此人极有可能执掌皇帝权柄,因而才毛遂自荐,极力跟随朱棣。 当太子朱标意外地死在朱元璋前面后,朱棣就在道衍和尚的襄助下,秘密地准备着篡位夺权的各项工作。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在黄子澄、齐泰的辅佐下,立即展开削藩,夺取诸位王叔的大权,周王、代王等人先后被贬为平民或诛杀。 道衍和尚先是让朱棣装病,蒙骗懈怠朝廷驻扎在北平军队的首领谢贵,然后突出奇兵将谢贵围杀,进而夺取北平的控制权。 随后朱棣让道衍和尚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以保证大后方的安全,自己则打出“靖难”的旗号,率军南下,却在济南受阻于大将铁铉。 久攻不下之时,道衍和尚派人送来一封书信:“大军士气已泄,回北平休整再议。”朱棣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班师回到北平。 等到重整旗鼓后,道衍和尚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不需要攻城掠地,只需急驱南京,夺取皇城。” 道衍和尚给出的理由是:“王爷此次是家族内部事务,不需要占领土地,只需要将朱允炆赶下龙椅即可。” 朱棣深以为然,这次出兵就不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长驱直入,渡江攻入南京,朱允炆火烧皇宫,自此下落不明。 然而这并不影响朱棣登上皇位,随后就大封功臣。 朱棣和众臣皆认为道衍和尚当居首功,于是朱棣决定大加封赏道衍,可是却被他一一回绝。 不过朱棣来了一个绝招,他先是让道衍还俗家姚姓,并且还赐给他一个名字:广孝。 随后朱棣又赐给他一座大宅,专门挑选了数名宫女服侍他,最后封他为太子少师。 直接赐给他官服,当堂必须穿上,道衍和尚,也就是现在的姚广孝姚少师无可奈何,只得穿上官服,站在朝堂上参与国事。 道衍和尚的大智慧在此时再次闪现,从朱棣当上皇帝开始,道衍和尚就再也不发表任何意见。 他在朝堂上穿着官服,回到家里后依然是换上僧袍,敲着木鱼,念经礼佛,对于皇帝赐的宫女也从来不碰。 后来他干脆又住回寺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清贫生活。 朱棣对此极为不解,然而却又不可能对道衍动硬的,于是也就由着他去了。 就这样一直到1418年,道衍和尚病重卧床不起,朱棣知道消息后,御驾出动,亲自去看望他。 看到这个为自己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的老和尚,此时只能是孤单地卧在床榻上,朱棣不禁极为伤感。 他握住道衍枯瘦的手掌:“少师,你还有什么愿望,朕必为你办成。” 道衍和尚艰难地露出笑容,声音微弱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相求,望陛下允准。” 朱棣点了点头:“少师但说无妨。” 道衍和尚喘了一口粗气说道:“溥洽和尚已经被关了这么长的时间,臣恳请陛下能够赦免他。” 朱棣望着道衍和尚那乞盼的眼睛,点了点头:“好,朕准了。” 溥洽和尚是朱允炆的主录僧,与朱允炆的关系,等同于道衍和尚与朱棣的关系。 因而当时南京城破时,有人说溥洽和尚知道朱允炆的下落,结果就被朱棣关了15年的大牢。 当溥洽和尚被放出来时,和尚头上已是满头白发,他得知自己出狱的原委后,来到道衍和尚面前跪倒叩头。 之后他抬头看着躺在床上的道衍,一字一句地说道:“我的后半生,是师父您赐予的。” 道衍点头微笑,不几日就驾鹤西游了。
一次酒席上,朱棣对兵部尚书金忠说:“眼看你就快六十岁了,至今膝下无一儿半女,朕看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