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名,有时候还是有道理的。 端郡王载漪的名字里有一个“漪”字,非常的难看,三点水和奇字中间放着一个反犬旁,据说这是因为咸丰皇帝非常讨厌他,故意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糟糕的名字,载漪本人对这个名字也耿耿于怀,一辈子非常痛恨,终了也没能释怀,认为这个名字风水不好,害了他一辈子。 说来也巧,载漪不仅名字不好,而且他世袭的封号,也是一个乌龙事件,这一点也非常的不祥。 载漪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惇亲王奕誴。奕誴很早就把他过继给了瑞敏郡王奕志。后来,载漪承袭王位,按理说他应该叫瑞郡王,没想到皇帝的谕旨写错了,把“瑞”写成了“端”,因为皇帝的谬误不便更改,他只好由瑞郡王变成了端郡王。 载漪发迹,全赖慈禧的私心权欲,否则他这一支根本没机会。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虽然幽禁了光绪,但帝后结怨这事却无法抹平,这就让慈禧有了一个心结,或者说是最大的担忧,光绪毕竟不是自己亲儿子,自己百年之后,光绪如果要翻案,那将如何是好? 要杜绝此事,慈禧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把光绪废了,二是把光绪杀了。 咱们都知道,慈禧在最后是选了后者,在自己病危的当天,把光绪毒死了。 这事摆在清朝的历史中,是大恶。 慈禧当然知道,所以她是挨到了最后才做这事。其实之前,慈禧是想废掉光绪的,但她没想到这个事,遭到了中外一致的反对,最后她非但没有做成,反而弄的一地鸡毛。 载漪就是在慈禧试图废掉光绪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登堂入室的。 废除皇帝,在清朝也是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慈禧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便明目张胆地做,于是乎,她走了一过场,以光绪病重,没有生育能力为借口,选立了一个大阿哥。 慈禧选立的这个大阿哥,就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有人说,慈禧之所以选溥儁当大阿哥,那是因为载漪的福晋是慈禧的侄女。其实这是谣传,慈禧和载漪没有这层关系。慈禧之所以选他,一是因为载漪这一支算是近支,名义上说得过去,更主要的是溥儁年幼且傻里傻气,慈禧立他,方便继续垂帘听政,掌控皇权。 坊间关于大阿哥溥儁愚钝的记载很多,老黑举个含蓄一点的例子,与载漪关系密切的甘军首领董福祥曾给大阿哥做媒,与蒙古罗王的女儿成亲。罗王福晋和女儿见大阿哥那个样子,母女都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 按照慈禧的如意算盘,她是想找机会、找借口用大阿哥把光绪换掉的,但东南的汉族封疆大吏和各国列强都不答应。 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代表的汉族封疆大吏,曾毫不客气地对慈禧讲——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言下之意,我们和光绪的君臣关系早就确定了,这事免谈。 各国列强的态度更加鲜明,他们不仅反对废立之事,而且要求慈禧将权力交还给光绪。 慈禧嗜权如命,各国列强的这个态度,不仅触碰了她的底线,而且让她感到了危机感。 为了继续掌控权力,慈禧急速“左”转,摆出了灭洋排外的政治姿态。 载漪是个疯狂野心家,这一点,慈禧一开始也没有认识清楚。 因为各国列强反对拥立大阿哥,载漪比慈禧更痛恨洋人。 当时,他的心态或者说是夺权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极左”二字——以爱国的名义,利用义和团,疯狂排外,挑起战争,进而使局势失控,将慈禧和光绪全都裹挟进来,最后趁乱杀掉光绪,控制慈禧,彻底地掌控大权。 用当下的视角,网络思维来看待载漪,他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左棍”。 嘴里喊着最激进的排外口号,实际上只顾自己夺权,根本不顾国家民族的安危。 义和团闹起来之后,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有种说法,这就是载漪的阴谋,他伪造了列强要慈禧交权的照会,将慈禧绑到了他阴谋夺权的战车上。 当时的局面非常之凶险,八国联军大开杀戒,载漪之流制造了要杀“一龙、二虎、三百羊”的骇人听闻事件。 1900年,五月二十九日(6月25日),载漪与载勋率领团民闯进紫禁城,以查验“二毛子”为名,企图弑杀光绪,同时他还奏请要杀李鸿章等“虎”与“羊”。 闹到这个地步,慈禧终于看清了载漪的真面目,今日他敢弑杀光绪,明天他就敢对慈禧不利。 这就是超级大“左棍”阴谋得逞之后的可怕嘴脸。 意识到被载漪裹挟利用之后,慈禧依靠荣禄,开始“右”转,一边剿灭义和团,一边寻求与列强和解。 李鸿章受命北上与列强和谈,列强惩处祸首,本有拿慈禧开刀的议论,但此议遭到了举国上下,尤其是东南实力派的一致反对。 在这个历史节点,慈禧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候皇上和皇太后是一体的。 列强要动皇太后,就是与整个中国为敌。 考虑到现实利益,列强退而求其次,揪出载漪,视其为祸首,要求将其处死。 本来,这种祸国殃民的“左棍”野心家,死不足惜,但考虑到他的皇族身份,紫禁城的颜面,列强最终同意免其死刑。1900年11月13日,载漪被革去爵位,发配新疆,永远监禁。 颇为讽刺的是,即便到了这个地步,载漪还想借大阿哥儿子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慈禧怎可能再给他二次机会。 很快,如同笑话的大阿哥就被废掉,驱逐出宫。 人生的最后阶段,载漪就像他名字中夹带的那个反犬旁,狼狈如丧家之犬,苟活至死。
一天,慈禧太后从鱼肉里吃出了刺,她对着李莲英说道:今日脱刺的宫女统统仗责40,不
【37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