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里有一个说法叫,万病源于未分化。婴儿初来人世时,由于没有独自生...
花红情感
2025-04-09 15:21:13
动力学里有一个说法叫,万病源于未分化。
婴儿初来人世时,由于没有独自生存能力,必须要和母亲融合共生。如果在这个阶段获得足够多美好体验,充分满足,就能逐渐意识到母亲是另外一个人,和自己不一样。
而如果没有,就会为了对抗原始来到陌生世界的糟糕感受,被迫害焦虑,一直和母亲融合共生。从而发展一直卡在这个阶段,无法完成分离个体化,无法真正独立。
一个人,能区分出愉悦难受,快乐痛苦,分得清好体验,坏体验,都是因为曾经情绪被充分镜映过,对自身体验有着确认感,对感受有着笃定感。
而如果没有,就会将父母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父母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内在处于一种混沌共生的状态,意志也没有边界,难以发挥成年人的高级功能,延伸出一系列强迫、焦虑、抑郁等等症状。
哪怕没有症状,也会在关系里有很多固化模式。比如,以爱为名的依赖共生。
有一些人,在人际关系里,总是认为自己很脆弱,别人也很脆弱。于是很难拒绝别人,很难说出内心真实想法,做每件事前都要反复考量别人的感受。以至于,无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追求真正的渴求。
看似这样的人,很不独立,很缺乏攻击性。但其实,他们并非没有主见,只是害怕伤害内在那对脆弱的父母。
他们一直接棒父母的脆弱,为了不伤害父母,用愧疚包裹内在的愤怒。以至于,一旦尝试满足自己就开始愧疚。
而长大后,也将这种模式延伸到其他关系。甚至是,如果父母足够脆弱,只能阉割自己的幸福,毕竟比父母优秀,过得幸福就会伤害父母。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以自恋为主导的控制共生。
有一些人,很害怕失控,事情在射程范围外。一旦感受到失控,会在内心恐惧的推动下,不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入侵别人的边界或意志,让对方来处理自己的焦虑。而控制过后,又有无尽的空虚感和羞耻感,只能一边羞愧,一边控制。
而这种自恋的状态,本质也是曾经自恋父母的物化,工具化自己意志的延伸,以至于内在对父母有很多愤怒,攻击,被迫害焦虑。长大后,忍不住投射到人际关系里。
看似是在攻击眼前这个并不相关的人,但其实是在攻击父母。攻击的是父母曾经的无能,和将自身所有坏的部分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无力,以及挥之不去,没有人值得依靠的无助。
无论哪一种,本质都是没有边界的表现。只是一种是不断出让自己的边界,另一种则是不断入侵别人边界。一旦没有边界,就等于体内内化了其他客体。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