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叫老赵,六十七岁,从铁路局退休。他退休那年,大家都羡慕他,说这下好了,他终于可以天天钓鱼、喝茶、享清福。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去年年底,他一个人在家摔倒了,直到三天后才被人发现。那天我赶到医院,看着他瘦得脱了相的样子,心里一阵发凉。 他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只说了一句:“这几年,我感觉自己一点一点被什么东西吞了。”我当时还没明白他什么意思,直到医生给我看了他的体检报告。 老赵原本是个热情的人,年轻时开朗幽默,朋友一堆。可自从老伴去世,孩子又在外地工作,他的朋友圈子渐渐散了。 起初他还会去公园打太极、下棋,后来疫情来了,他变得不爱出门,家门口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了。 有一天,我去他家串门,发现他冰箱里只有半盒豆腐和两根黄瓜,厨房的锅子上落了一层灰。他说自己不爱做饭,凑合吃点就行。 那顿饭他吃了不到两口,我问他是不是没胃口,他摆摆手,说老了,吃不动了。可我知道,那不是吃不动,是没人陪他吃。 医生告诉我,老赵身体的毛病其实不是摔倒造成的,而是长期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再加上轻度抑郁。 他的血压忽高忽低,血糖也不稳,最严重的是,他开始出现轻微的认知功能下降,有点像阿尔茨海默症的前兆。 我当时愣住了,一个退休老人,怎么就突然变成这样?医生叹了口气,说这其实很常见。 退休之后,社交圈子变窄,亲人不在身边,孤独感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蚕食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很多人以为孤独只是情绪问题,顶多就是无聊,其实它会实实在在地让人病倒。 后来我开始留意小区里那些独居的老人,才发现老赵不是个例。有个老太太,每天坐在楼下长椅上看着马路发呆. 还有个老头,晚上经常一个人喝酒喝到半夜,第二天满脸通红去社区医院打点滴。孤独这东西,不吵不闹,没声没息地侵蚀身体每一个角落。 我劝老赵去参加社区活动,他一开始不愿意,说没意思。后来我骗他说有老同事也去,他才勉强去了一次,那天回来,他脸上久违地有了点光彩。 他说,“今天下棋输了两把,心情倒还不错。” 再后来,他慢慢地开始恢复了做饭,还学会了用微信发语音。他甚至试着给孙子讲故事,虽然语速慢得像收音机坏了,但听得出他很开心。 有天他突然跟我说:“我发现啊,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病,是没人惦记。” 那一刻我才明白,他口中“吞噬他的东西”,不是病,也不是年龄,而是孤独。 小知识点来了: 根据《柳叶刀·公共卫生》的一项研究,长期孤独感会显著增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甚至早亡的风险,孤独对健康的影响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 而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超过30%为独居或空巢。 孤独不是简单的情绪,而是一种慢性的、系统性的身心折磨。它会影响睡眠、免疫系统和大脑认知,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老年人一旦失去社交支持,身体机能常常会迅速下滑。 如果你家里也有一个像老赵这样的长辈,请记得,常给他们打个电话,陪他们吃顿饭,哪怕只是坐下来一起看会儿电视。你以为的几分钟,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里最亮的一点光。
我有一个朋友,叫老赵,六十七岁,从铁路局退休。他退休那年,大家都羡慕他,说这下好
纵观爱科普
2025-04-10 15:38:26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