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叫老赵,是我多年的牌搭子,打牌水平一般,但喝酒吃肉从不含糊。 他一到春天就开始犯困、没精神,最严重的一次,坐在棋牌室里,牌还没摸完一圈,脑袋直接“咚”一声磕在了桌子上,我们吓得以为他中风了。 医院急诊科一检查,没事——就是湿气太重,脾胃虚得像漏了底的碗。 回到家,他老婆当场炸了锅,一边收拾他桌上的槟榔和卤味,一边冲我吼:“你们几个老男人,除了打牌还能干点啥? 春天湿气重,他天天吃这些垃圾,不出事才怪!”我一边点头认错,一边悄悄把自己口袋里的炸鸡腿塞进了沙发缝里。 第二天,老赵给我发微信,说他找了个老中医,推荐了三款“祛湿汤”,每周喝两次,没想到喝了一个月,整个人居然像换了芯片一样,精神了,肚子也瘪了两圈。 第三天,关键是,他居然开始主动约我去爬山,还说要“排湿排毒”,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我原本以为他这是“回光返照”,结果他拿出三包自己煮的汤让我试试。一喝,我惊了,居然不难喝!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他春天那次“昏倒”,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真的就靠这几碗汤,把他从“湿气缠身”的边缘拉了回来? 第一款是赤小豆茯苓汤。老赵说,这汤排湿效果特别猛。赤小豆利水消肿,茯苓健脾祛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搭配。 医生告诉他,春天湿气最容易侵袭脾胃,一旦脾虚,就像抽水机没电,体内的水分根本排不出去,全堆在身体里,人就开始困倦、浮肿、口中发黏。 第二款是老姜陈皮薏米汤。老赵说这款汤“辣中带香”,喝完出一身汗。 他以前一到春天就手脚冰凉,医生说那是阳虚夹湿,姜能温阳散寒,陈皮理气化湿,薏米又能利水健脾,三者合一,湿气就像被赶出了身体。 果然,他喝了几次后,手脚不冷了,连睡觉都不再翻来覆去。 第三款是芡实莲子猪骨汤。这一款他老婆最爱喝,补脾止泻的效果特别好。芡实和莲子有“脾胃双补”的说法,猪骨则补钙养颜。 老赵说他老婆之前脸上总起小疙瘩,一喝这汤,皮肤都细腻了不少。我听得心动,赶紧让他把配方发我。 我一边喝汤,一边研究这“祛湿”到底有多大能耐。查了资料才知道,广东人春天喝汤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春天气温回升,湿度大,尤其南方,一下雨整个人都跟发霉似的。 中医讲湿为阴邪,最容易困住脾阳,导致水湿运化不利,整个人沉重、乏力、舌苔厚腻。 老赵喝汤一个月后,整个人精神得像换了芯。更夸张的是,他居然开始研究低盐低油的饮食,还把棋牌室的卤味换成了水果拼盘。 我一开始以为他是不是有啥大病瞒着我们,结果他拍着肚子笑:“我这是活明白了,湿气不祛,吃啥都白搭。” 我也跟着喝了一个月,别说,还真有效。白天不迷糊了,肚子也没那么涨,连晚上打牌都能赢几把。 后来我们把那三款汤带去棋牌室,结果一群老头都抢着喝,现在那地方快成“祛湿食疗俱乐部”了。 医生说得对,春天养脾祛湿是关键。如果湿气不祛,长期堆积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等慢性病。 尤其中老年人,脾胃功能本就减弱,更容易中招。而通过饮食调理,不伤身,还能改善体质,是最稳妥的办法。 医学科普小贴士: 春季湿气重,易导致身体“运化失常”。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怕湿,一旦脾功能弱,就容易出现乏力、舌苔厚腻、体重增加等表现。 赤小豆茯苓汤、陈皮薏米汤、芡实莲子猪骨汤皆为祛湿良方,建议每周饮用2次,坚持1个月,多数人可改善湿重体质。 资料参考自《中医药养生学》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祛湿最大的难点,分不清寒湿痰湿湿热,怎么调理一次教你分清
【1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