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1935年8月21日过草地。大兵团作战的矛盾论。 毛泽东、张闻天、博古〔1〕于8月22日凌晨随徐向前、陈昌浩行动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党中央方针和右路军行动情况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8月21日下午五到七点) 朱、张: 二十一日凌晨四时电悉收到,但电文看不清。 查理寺占后,阿坝又已下,左路可以一部经阿坝,不但〔待〕肃清该敌,只可迅速向目的地前进。 中央局〔1〕决定,主要是以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首先以岷、洮、哈达铺〔2〕为主要目标,争取在洮河东岸与敌决战。今后发展,或向文、武、成、汧〔汉〕〔3〕,向东南;或向天水、庆阳,向东北,当依当时情况决定。 目前主力西向或争取西宁□〔不〕当。三军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可全到毛尔盖,二十九团昨晚到木苏、维古, 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先念〔在〕洞垭,二十八团、三十六〔团〕今到腊子山,三十五〔团〕、三十军于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到腊子山(腊子塘), 十一师二十五〔日〕到腊子山。三军尾接,走洞垭、路子□进,遇□〔敌〕则走裴(?)〔4〕,最后掩护为三军团。 我们今决心□□时起身,左路情况及行进路道、时间,即告。 浩、前 二十一日昏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致聂荣臻等电 (1935年8月21日) 聂抄转周恩来、徐向前、陈〔1〕: 一、二师于十七时到达腊子塘〔2〕露营。 二、由毛尔盖到腊子塘约八十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五次河,有三次无桥。因天雨,水深及流速均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七十生的〔3〕。 三、编入四团之二九四团共三百余人全无雨具,通身透湿。 四、腊子塘从前有牧牛及架帐棚遗迹。今晚各部均在雨中拥坐,此地树林甚少,不能全部搭棚子及烧火。 林 二十一日十八时 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致林彪电 (1935年8月22日) 林: 一、明天二十三日拂晓,我率一师、军直属队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你们后跟 进。 二、照约定时间通报,有重要事件望派队送信给我。 三、三军主力明日可抵此,在我后三日始能跟进。 四、教导营亦随之行动。 五、毛泽东、张闻天、博古〔1〕于今晨随徐向前、陈昌浩行。 聂 二十二日六时 注释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党中央方针和右路军行动情况致朱德、张国焘电》 1. 中央局:指中共中央政治局,是当时红军战略决策的核心领导机构 。 2. 岷、洮、哈达铺:岷指岷州(今甘肃岷县 );洮指洮州(今甘肃临潭 );哈达铺位于今甘肃宕昌县,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和决策地点 。 3. 文、武、成、汧〔汉〕:文指文县 ,武指武都 ,成指成县 ,汧(汉)可能指沔县(今陕西勉县 ) ,这些地方在当时是红军考虑的战略发展区域。 4. 裴(?):因电文原始情况,难以确切知晓其具体所指,可能是地名 。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致聂荣臻等电》 1. 聂抄转周、徐、陈:指聂荣臻抄转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 。 2. 腊子塘:今地名未详,据当时国民党军用地图标注,该地在毛儿盖北35公里处 。 3. 七十生的:指70厘米,“生的”即厘米,系英语“Centimetre”直译音 。 《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致林彪电》 1. 毛、张、博:指毛泽东、张闻天、博古 。 爆款文章:《长征征途:电波中的战略与艰辛》 在红军长征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1935年8月下旬的几通电文,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那段充满挑战与抉择的征程。它们不仅记录了红军部队的行动轨迹,更蕴含着战略决策的智慧与行军途中的艰辛。 陈昌浩、徐向前致朱德、张国焘的电文,展现了对党中央战略方针的传达与右路军行动的汇报。党中央以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的决策,将岷、洮、哈达铺作为主要目标,体现了在复杂局势下对战略方向的精准把握。这一决策不仅关乎红军的生存,更关系到未来革命事业的发展走向。而右路军各部队的具体行动,从各团到达的地点,如腊子山、木苏、维古等,到行军的后续安排,清晰地勾勒出部队在艰苦环境中稳步推进的画面。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的电文,则从微观角度呈现了行军的艰辛。从毛儿盖到腊子塘约八十里的路程,看似不算遥远,却充满了艰难险阻。途中无人烟,多次渡河且部分无桥,因天雨导致水深和流速增加,战士们缺乏雨具通身透湿,在雨中拥坐且无法全部搭棚烧火。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在恶劣自然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的电文,进一步明确了后续部队的跟进安排。一师、军直属队等部队的行动部署,三军主力的抵达时间,以及重要领导同志随队行动的信息,体现了红军在行军过程中组织的严密性和指挥的有序性。 这些电文,是红军长征历史的珍贵记录。它们串联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在战略
重走长征路,1935年8月21日过草地。大兵团作战的矛盾论。 毛泽东、张闻天、博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0 17:11: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