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四川东汉石兽里的南方丝绸之路密码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神秘的遗迹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3 15:04:38

探寻四川东汉石兽里的南方丝绸之路密码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神秘的遗迹,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四川东汉时期的大型石兽,便是这样一群沉默的“讲述者”,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艺术瑰宝,更可能与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汉以来,墓前石刻之风渐盛,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等,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等,这些石刻意在装饰坟茔,如同墓主生前的仪卫。到了汉代,大型石雕的应用更为广泛,皇家宫苑、帝王官僚陵墓、封禅勒铭等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西汉时,帝陵前列置大型石刻并不普遍,目前主要集中在霍去病墓前。而到了东汉后期,河南南阳、四川等地开始出现陵墓石兽。南阳宗资墓前的“天禄”和“辟邪”,屡见于古代文献,它们造型独特,生有双角、双翼,长颈行进,虽年代存在争议,但不少学者认为其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影响深远。 四川地区从东汉起流行大型石人像和石兽。早在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就注意到了四川汉代石阙、石碑前的石兽。后来,考古发现不断增多。1974年,都江堰江底出土的东汉灵帝年间李冰石像,高近3米,重达4.5吨,次年又发现了可能是水则的石人像。此外,李冰造石犀牛的传说,与秦赠蜀王石牛之事相互呼应,那连接关中与蜀中的“金牛道”,似乎也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故事。 在四川芦山县,石兽的发现更为丰富。20世纪50年代末,石马坝东汉墓前的“石羊”,经林梅村考订,认为是带角石翼马,即石麒麟,“石马坝”的地名或许也源于此。1941年,任乃强教授在芦山的调查更是成果斐然。在王晖墓一侧的“石羊上”,他发现了石豸和石羊,对石兽的形态、位置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同时,他对汉樊敏碑前的石兽也进行了描述,包括石虎、石羊等,还注意到了姜维祠外类似狮子的石兽,虽因当时认知局限,他否定了其为汉物,但任先生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 历经岁月沧桑和战乱动荡,四川东汉石刻曾遭破坏流失。不过近年来,芦山东汉石刻陈列馆的建立,让这些珍贵的石兽有了安身之所。馆内收藏的9具石兽,形态各异,有巴郡太守樊敏墓前的石兽,似虎有翼,前爪分别抚着蟾蜍和蟹;杨君墓前的石狮昂首挺胸,双翼舒展;石羊村出土的独角兽和卷角羊首石兽,造型独特。 与芦山相邻的雅安高颐墓前,也有带翼石兽,虎头狮身,双角分杈,翼羽层次分明。此外,芦山城区姜城遗址外发现的“石兽辟邪”,造型雄强,肌肉发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石兽的造型多样,有翼、有角、有独特的姿态,它们的存在,是否与南方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有关呢?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古代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融合。石兽身上的一些特征,如翼马、狮子等形象,或许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 想象一下,在千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商队往来,文化交融。这些石兽或许正是当时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是守护墓主的仪卫,更可能是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它们以石头为载体,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交流,等待着后人去解读、去发现。 四川东汉大型石兽,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历史的角落,虽历经风雨,但依然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真正解开它们身上的谜团,揭开南方丝绸之路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领略古代文明交流的伟大与奇妙。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