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半年,然而却收效甚微,这时指挥官李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三百多架轰炸机携带2000吨凝固汽油弹,全部倾泻在东京街头,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都在燃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美国。在这场突袭中,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超过2400名美军士兵丧生,这让整个美国都陷入了愤怒之中。 为了回应这次偷袭,美国立即开始筹划对日本本土的报复性轰炸。1942年4月18日,美军派出16架B-25轰炸机,冒着巨大风险飞向日本本土,这就是著名的"杜立特空袭"行动。 这次空袭的目标是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军事设施与工业区。然而由于当时美军的技术限制,轰炸机只能携带少量炸弹,加上没有可靠的导航设备,空袭造成的实际破坏十分有限。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美军一直没有能力组织对日本本土的有效轰炸。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轰炸机无法从美国本土或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直接飞到日本,而中途补给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这种情况直到超级轰炸机B-29的出现才得到彻底改变。B-29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它不仅能够搭载9000公斤的炸弹,还具备563公里每小时的超高速度。 1944年6月15日,美军首次使用B-29对日本发起轰炸。68架B-29从中国成都起飞,目标是九州岛的八幡钢铁厂。这次轰炸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证明了B-29确实具备打击日本本土的能力。 随着马里亚纳群岛的陷落,美军获得了距离日本本土更近的空军基地。这些岛屿上很快建起了可以容纳数百架B-29的机场,为后来的大规模轰炸行动打下了基础。 美军对日本本土的高空轰炸持续了半年,但收效始终不理想。对此,新任指挥官李梅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想法:将B-29轰炸机上的所有防御武器全部拆除。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疯狂的,因为这意味着轰炸机将失去自卫能力。但李梅的计算很精准,拆除这些装备可以为每架飞机减轻将近两吨的重量,这样就能多携带相当数量的燃烧弹。 除了"减重"之外,李梅还决定改变轰炸机的飞行高度。他命令飞行员把飞行高度从原来的一万多米降低到五六千米,这个高度虽然会让轰炸机更容易被击中,但投弹的精确度会大大提高。 为了降低风险,李梅选择在夜间发动空袭。夜晚的黑暗能够为轰炸机提供天然的掩护,而且日本当时并没有先进的夜战能力,这使得降低飞行高度的风险变得可以接受。 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李梅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空袭计划。首先是派出两架特殊的导航机,这些飞机会在目标区域上空投下照明弹,为后续的轰炸机指明目标。 导航机之后,大批轰炸机会以单机间隔的方式依次进入轰炸区。这种编队方式看似松散,实际上却能让每架飞机都有充足的时间瞄准目标,避免炸弹重叠浪费。 李梅特别重视燃烧弹的使用。他发现日本的城市大多是木质建筑,而且街道密集,一旦着火就会迅速蔓延。因此,他要求飞行员将燃烧弹均匀地分布在目标区域,以确保火势能够相互连接。 这个计划还包括了一个关键的细节:轰炸机要沿着河流飞行。东京的隅田川成了最理想的指引,飞行员可以通过河流的反光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使在夜晚也不会迷失方向。 为了让这个计划更有把握,李梅还专门组织了多次演习。飞行员们反复练习夜间低空飞行和投弹动作,直到每个环节都熟练掌握。 1945年3月9日的夜晚,东京的天空下起了一场可怕的火雨。超过三百架B-29轰炸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超过41平方公里的城区被彻底摧毁。这个面积相当于东京市区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居民区和分散在各处的小型军工作坊。 统计数字显示,这次空袭造成了超过8万人的死亡,10多万人受伤。更有超过100万人在这场大火中失去了家园,不得不逃往农村避难。 这场空袭对日本的打击远不止于直接的人员伤亡。大量工人因为无家可归而无法继续工作,东京的工厂出勤率迅速下降到了平时的一半以下。 轰炸结束后,美军继续扩大战果。他们将同样的战术用于其他日本城市,包括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等重要工业中心。每一次轰炸都给日本的战争工业带来沉重打击。 到1945年6月,日本的主要城市几乎都经历了类似的浩劫。城市燃烧产生的浓烟甚至能被数百公里外的飞机清晰看到,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被摧毁得所剩无几。
1943年,7900名从中国战场抽调出来的日军老兵,正坐船前往新几内亚,半路遭到
【25评论】【40点赞】
陌上行
李梅烧烤[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