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遵义机场里,一对年轻人在师长的见证下成为了夫妻。谁也没有想到,婚后不到一周,妻子就在一场地震中高位截瘫。不少人劝年轻的飞行员丈夫放弃吧,丈夫却做了个出乎大家意料的决定…… 1974年的北京军区,25岁的闫志国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空军飞行员。在飞行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的表现尤为突出,每一次的飞行任务都能完成得干净利落。 上级领导经常在私下里夸赞这个年轻人不仅飞行技术过硬,还特别能吃苦。北京军区的几位领导都觉得,闫志国这样的小伙子,不仅能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未来说不定还能在空军系统里担任重要职务。 作为一名军人世家出身的飞行员,闫志国的个人条件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他的相貌英俊,性格稳重,工作认真负责,这样的条件自然引来不少人为他张罗相亲。 领导和战友们都热心地为他介绍对象,其中不乏一些家境优渥的干部子女。但闫志国对这些相亲总是敷衍了事,答应是答应了,却从来没有真正去见过任何一个。 直到一位关系要好的战友递给他一张照片,闫志国的态度才有了明显的转变。照片上是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女护士,眉眼清秀,精神焕发。 这位护士名叫张胜兰,是福建某空军部队的一名军医,比闫志国小两岁。闫志国第一次见到照片就被深深吸引,立刻向战友询问了对方的通讯方式。 两地相隔千里,闫志国思考再三,决定先写一封措辞得体的信件。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张胜兰的回信,信中写着"相识是缘,相知是福"八个字。 从此,两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书信往来。他们在信中谈论工作、生活,分享各自的所见所闻。 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人的心却越走越近。一年后的1975年冬天,张胜兰回到唐山老家探亲,两人终于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会。 很快,两人就各自见了对方的父母。两家人都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便开始着手准备订婚的事宜。 1976年7月23日,在遵化机场的一间简易教室里,闫志国和张胜兰在师长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新婚燕尔的幸福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闫志国便提议按照习俗回张胜兰家看望岳父岳母。7月27日清晨,两人踏上了前往唐山的列车。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正在熟睡中的唐山城。这场7.8级的强震,让这座工业重镇在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闫志国和张胜兰被剧烈的晃动惊醒,两人立即意识到发生了地震。在慌乱中向门外跑去的过程中,两人被突然坍塌的房屋分隔在了两边。 黑暗中,闫志国听到妻子的一声惨叫,他想要冲过去救援却被倒塌的房梁砸伤了腿。等地震渐渐平息,他顾不上查看自己的伤势,立即开始在废墟中寻找张胜兰。 在找到张胜兰后,闫志国发现妻子已经完全动弹不得。他和亲友们一起找来一块门板,将张胜兰送往医院救治。 医生的诊断结果让这对新婚夫妻陷入了绝望:张胜兰的第五、第六节颈椎出现粉碎性骨折,中枢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主治医生直言,即便手术成功,病人也很难活过三个月。 手术后的张胜兰需要进行颈椎牵引,全身都无法动弹。 张胜兰奇迹般地挺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生命期限,但高位截瘫的诊断结果已经无法改变。面对这样的结果,张胜兰主动向闫志国提出了离婚。 此时的闫志国才27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前途一片光明。组织上的领导多次暗示他,希望他能以工作为重,不要让家庭影响了飞行事业。 就连闫志国的父母也开始旁敲侧击,时不时在两人面前提起谁家添了孙子,谁家办了满月酒。 但闫志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每次执行完飞行任务,他都会立即赶回医院陪伴妻子。他不但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说,还在工作中更加刻苦,用优异的表现回应了组织对他的关切。 在闫志国的悉心照料下,张胜兰的病情逐渐稳定。通过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她的左手在1978年终于恢复了一些知觉,可以握笔写字和使用餐具。 张胜兰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她利用大量的静养时间阅读书籍,把中外名著几乎读了个遍。 1980年代初,张胜兰决定写一本以自己和丈夫经历为原型的小说。闫志国不但支持妻子的决定,还帮她收集素材,整理文稿。 这本名为《忧愁河》的长篇小说最终于1987年在空军杂志上发表。小说的出版让张胜兰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005年,闫志国从部队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妻子的工作中。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为妻子梳头洗脸、刷牙漱口。 闫志国深知妻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退休后,他开始带着妻子周游全国,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2016年5月。因为长期高位截瘫,张胜兰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并发症接踵而至。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张胜兰还是离开了陪伴了自己41年的丈夫。在最后的时刻,闫志国仍然像往常一样,为妻子整理仪容、穿上她最喜欢的军装。 闫志国41年如一日的坚守,感动了无数人。2014年,他被评选为北京榜样。2016年,他又获得了道德模范的称号。
1976年,遵义机场里,一对年轻人在师长的见证下成为了夫妻。谁也没有想到,婚后不
趣叭叭呀
2025-04-11 11:39:34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