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李政道决裂:科学界的重大遗憾

陈勇来说事呀 2025-04-11 14:29:53

在科学史上,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最早代表中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年才俊,曾经是最亲密有力的合作者,却最终决裂,实在是一大令人扼腕的遗憾。很多人或许觉得两人决裂是因为学术理念不同,但其实矛盾的源头是一些看似细小却逐步积累的纷争。 就从论文署名按李政道的说法,两人因论文署名闹翻。首篇合作论文杨振宁以年纪稍长为由,名字排在前面,李政道同意。从第二篇起,李政道要求自己名字在前,理由是遵循国际惯例,论文署名按姓氏字母次序,还拿出其他论文署名次序作证,杨振宁也答应了。可杨振宁心里难免有些不痛快,最后两人为此闹僵。但经考证,李政道在这事儿上站不住脚。李政道称当时国际惯例是按姓氏字母次序署名,可他自己和别人合作的好几篇论文,都没按这所谓惯例来。实际上,当时根本不存在这种国际惯例。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第一篇合作论文登在《物理评论》上,那一期里近一半论文都没按这说法署名。看似杨振宁在论文署名上有斤斤计较之嫌,但实际上他在后来二十多篇合作论文中,即便在意,也没影响和李政道的合作,除第一篇杨振宁在前,其余都是李政道在前。按杨振宁的说法,首篇论文是他当时的夫人杜致礼建议他署名在前的。 两人矛盾激化的关键原因其实是诺贝尔奖。按理说,能共同获奖是无上荣耀,可在颁奖仪式上却产生了分歧。杨振宁提出自己年纪大,应由他先致辞,李政道同意了。但李政道又不甘心,觉得谁先致辞好像谁在研究中起主导作用。而且颁奖仪式出席次序,杨振宁及其夫人在前,李政道及其夫人在后,这也让李政道心里很不是滋味。1962 年,《纽约客》发表伯恩斯坦介绍宇称不守恒的文章,这文章更强调李政道的贡献,杨振宁觉得伯恩斯坦和李政道关系好,有意偏袒,两人从此决裂。之后两人不再往来,却也没公开矛盾。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李政道常去高校演讲,讲宇称不守恒发现经过时,说自己起主导作用,杨振宁只是帮忙运算。杨振宁听说后心里不舒坦,但没反击,因为没看到演讲记录。杨振宁说自己八十年代初偶然看到李政道 1970 年在意大利的演讲记录,于是在 1983 年出版文集时回击,称宇称不守恒发现自己才是主导,李政道只是帮点小忙。矛盾公开后,两人常在各种场合指责对方。2006 年,为纪念宇称不守恒发现 50 周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两人都受邀作报告。李政道先讲,内容没涉及发现经过。杨振宁接着讲,介绍了发现过程。李政道在台下不服,当场反驳,两人当着众多科学家的面吵起来,场面十分尴尬。 此后两人在各种问题上较着劲。从七十年代起,杨振宁、李政道陆续回国访问。李政道主张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杨振宁主张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在对撞机建造问题上,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八十年代初,李政道支持中国建造对撞机,就是现在的北京谱仪,杨振宁坚决反对。直到 2010 年左右,高能物理所提出新一代大型对撞机建设规划,李政道支持,杨振宁依旧反对,还发表公开信,把争论带入公众视野。 杨振宁对李政道后来的研究很是不屑,说李政道知道自己对宇称不守恒贡献小,心里发慌,为证明自己发很多文章,但因缺洞察和计算能力,文章都泛善可陈,没重要成果。这只是杨振宁个人看法,夹杂着恩怨,其实李政道后来研究也有其独特价值。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中,谁作用更大,或许难有定论,但两人贡献应该难分伯仲。尽管两人后来在诸多方面有分歧,可他们曾经的合作成果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两人的决裂实在是令人惋惜的损失。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洋洋

洋洋

1
2025-04-11 22:23

这两人分开确实是科学界的遗憾

陈勇来说事呀

陈勇来说事呀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