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上甘岭战役结束的几个月后,接替李奇微成为第八集团司令的范弗里特正预备要搞一个大事情。他想通过战胜志愿军,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做一个完美的落幕。 1953年4月,朝鲜战争已经进入尾声,范弗里特站在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朝鲜山脉。一年前,就在那片天空下,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子。 那是在1952年4月4日凌晨3点,沙里院火车站上空,志愿军40军119师炮团9连高炮三班发现一架从西北方向飞来的敌机。排长王兴民立即命令三班进入战斗准备,他自己坐在了瞄准手的位置上。当飞机飞近时,王兴民认出这是一架B-26轰炸机。 "这架敌机在抵近时降低了高度,大概率上,这架敌机并没有意识到,他从出现那一刻就被我军高炮锁定。"范弗里特的儿子——年轻的小范弗里特正是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却不知道危险正在临近。 王兴民下令开火,一连八发炮弹打出,B-26轰炸机被命中,在空中起火爆炸,跌跌撞撞地坠落下来。搜寻队随后发现,这架飞机已被打成一片残骸,碎片散落在很大一片区域,驾驶员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仅仅16天前,小范弗里特还带着机组八名成员专程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为父亲庆祝60岁生日。范弗里特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小范弗里特是范弗里特的独生子。虽然在学校成绩平平,但得益于父亲的关系,他免试进入了西点军校。身体素质出众的他后来被美国空军选中。 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美军空军中尉的小范弗里特也被派往朝鲜战场。临行前,他给母亲写信说:"亲爱的妈妈,我希望这封信不会被你的眼泪打湿。我父亲正在为人类没有恐惧的生活权利而战斗。我加入他的战斗也是很自然的。请不要为我祈祷,而是为我在B-26轰炸机上的机组人员祈祷。" 直到1953年,在朝鲜停战谈判桌上,范弗里特才通过谈判代表向志愿军提出请求:"他有个儿子是个美军中校飞行员,一天夜晚曾驾驶一架B-26飞机到我方物开里轰炸,被我方打下来了,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他让我们帮他找儿子。" 志愿军高度重视这一请求,派出专门调查人员,最终确认在同一时间确实有B-26轰炸机被高炮击落,但未发现飞行员跳伞逃生的迹象。由于飞机被击落时带有大量燃油,炸弹也没有投下,小范弗里特很可能与轰炸机同归于尽,尸骨无存。 范弗里特的夫人在儿子失踪后,曾几次以看望丈夫为借口前往朝鲜战场,希望能找到哪怕是儿子的一点遗骸。但始终未能如愿。一次军事仪式上,范弗里特强忍悲痛,但还是被记者捕捉到他小声对身边人说:"昨天,我儿子离开群山飞行基地前往朝鲜进行炮击……听说现在失踪了……"话未说完,眼角已溢出泪水。 当范弗里特在1953年接替李奇微成为第八集团军司令时,他心中早已埋下了对志愿军的复杂情绪。 1951年5月19日,当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拜访了"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相比起更为保守的李奇微,范弗里特更加激进,他向李奇微建议:"趁着志愿军缺少弹药和粮食、后勤补给不足、人员也有些疲惫的情况下,进攻东线主力。" 李奇微采纳了这个建议,范弗里特随即开始部署他精心设计的包围计划:命令美军第9军部队向东转移,同时命令西线和中线的美军向志愿军反攻,另一边又命令东线的美军第10军向志愿军第9兵团进攻。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形成合围之势,切断志愿军的退路,将火力集中在志愿军第9兵团,分段歼灭后再全歼主力。 起初,计划进展顺利。1951年5月27日早晨,美军第7师的17团成功夺取了华川,美军向东推进的道路已经打开。眼看着美第9军和美10军即将形成包围圈,志愿军第9兵团10万将士的命运岌岌可危。 然而,范弗里特没料到的是,一支只有9000多人的中国军队挡在了他的计划面前。这支部队就是黄朝天率领的58师,一支粟裕亲手打造的王牌部队。 在武器火力比接近1:40的极端劣势下,黄朝天召集部队高级将领商议对策。多数将领认为应该按命令撤退,但政委朱启祥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应当顾虑到第九兵团后面行动缓慢的伤员、兵站、医院、后勤等部队。"黄朝天当机立断:"虽然我们58师可以安全撤退,但是后面的部队怎么办?要是他们被美军包围,对于第九兵团来说,将是个巨大的损失。" 从1951年5月27日至6月8日,58师在华川与美军鏖战13天。白天防御,晚上攻击;弹药用尽后,甚至拼起了刺刀。在没有粮食、几乎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他们坚守阵地,硬是把范弗里特的精锐部队挡在了原地,13天内美军仅前进了8公里。 范弗里特不甘心,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计划让战斗力更强的陆战1师从海路前进,在港城登陆,继续尝试包围志愿军。然而,这次计划却被李奇微否决,理由是"风险太大"。 华川阻击战最终以58师伤亡2795人,而"联合国军"伤亡约7400人的结果告终。范弗里特的计划彻底失败,却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志愿军"宁愿战死在这里,也要掩护其他部队安全撤退"的战斗精神。
1953年,上甘岭战役结束的几个月后,接替李奇微成为第八集团司令的范弗里特正预备
熹然说历史
2025-04-11 19:23:25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