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仅没有带领全连战士突围,反而带领战士们,攻占了敌军11个主阵地,最终成功将敌军击溃。
于喜田,这个1919年2月出生在山东栖霞的普通农家子弟,命运的齿轮在1943年开始转动,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又参加了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于喜田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锻炼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指挥才能,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5月14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二团三营八连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夺取鸡鸣山阵地。
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鸡鸣山是敌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掌握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
然而,战场上的情况往往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当八连开始执行任务时,他们很快就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先掌握的情报大相径庭。
原本以为只有三个山头的鸡鸣山,实际上竟然有11座之多!更糟糕的是,驻守在这里的敌军不是预想中的一个连,而是一个加强营,约有1000多人,这个惊人的发现足以让任何指挥官望而却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于喜田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他清楚地知道,如果按照常理,现在应该立即撤退,向上级汇报情况,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但是,他的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呐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现在撤退,敌人必定会加强防守,再想拿下鸡鸣山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于是,于喜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作战!这个决定无疑是冒险的,但在战场上,有时候冒险反而是最安全的选择,于喜田相信,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备。
夜幕降临,大雨滂沱,仿佛老天爷也在帮助这群勇敢的战士,于喜田带领全连借着夜色和雨幕的掩护,悄无声息地向第一个山头摸去。
敌人显然没有料到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会有人来袭,警惕性大大降低,八连像幽灵一样潜入敌人的阵地,迅速解决了毫无防备的哨兵,一举拿下了第一个山头。
这个开门红大大鼓舞了全连官兵的士气,但于喜田深知,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在向主峰进发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每一个都驻扎着数量可观的敌军。
面对这种情况,于喜田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才能,他将剩余的46名能战斗的战士分成两路,自己带领一路从左侧发起进攻,另一路由副连长带领,从右侧包抄。
同时,他还让副连长带上5挺机枪,在正面发起猛烈攻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这个战术安排可以说是巧妙至极,既分散了敌人的火力,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方的优势。
在于喜田的指挥下,八连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次又一次地刺入敌人的防线。他们顽强作战,连续攻下了三个山头,每攻下一个山头,战士们的信心就增加一分,而敌人的士气则随之低落一分。
终于,在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后,八连攻下了鸡鸣山主峰,这个胜利不仅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是对敌人的一记重击。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原本100多人的八连,此时只剩下了23名战士。
但是,战斗还没有结束,敌人不甘心就这样失去鸡鸣山,很快发起了猛烈的反扑,疲惫不堪的八连战士们在于喜田的鼓励下,咬紧牙关坚持着。
他们先后打退了敌人的8次冲锋,每一次都像是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
在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敌军反扑时,局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八连只剩下7名战士,弹药几乎耗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喜田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他第一个冲出战壕,直接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这一幕无疑是惊心动魄的,于喜田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他的勇气感染了剩下的战士,也震慑了来犯之敌。
敌军显然没有想到这支已经被他们认定为"强弩之末"的部队还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顿时乱了阵脚,仓皇退去。
就在八连即将弹尽粮绝之际,好消息终于传来:大部队已经成功穿插到位,他们可以撤退了,然而,此时的于喜田已经是强弩之末。
原来,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腹部不知何时中了一弹,但为了不影响士气,他一直咬牙坚持着,直到这一刻,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才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了阵地上。
根据一位老兵的回忆,于喜田最终因伤势过重,加上长期的劳累和胃病发作,在战后不久就壮烈牺牲了,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一级战斗英雄",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了中国军人的荣誉册上。
在这场堪称奇迹的战斗中,于喜田带领八连以121人的兵力,在一天一夜之内连续攻下11个山头,歼敌932人,创造了"以一当百"的惊人战绩。
这个战绩不仅在当时的志愿军中传为佳话,就是放在整个军事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