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央视主持人李瑞英接到保姆电话:“你赶紧回来,孩子从楼上掉下去,快不行了!我不敢动他。”可没想到电话那头的李瑞英竟说:“你拨打120,一会儿我再过去,节目现在离不开我!” 在现代社会,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是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还直接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观众的接受度。 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 主持人需要具备扎实的学识背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提升自己。 其次,语言表达能力是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 主持人需要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地表达信息。 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主持人必须保持冷静、迅速反应。 最后,主持人还需具备一定的职业传播素养。 主持人李瑞英就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受到争议。 李瑞英父亲是河南濮阳人,长期随部队转战四方,最终在北京定居。 父亲希望子女继承军人职业。 李瑞英的童年,在军营中度过,每天都和其他军人子弟接受着严格的军事化训练。 这些训练不止包括站军姿、扎马步,还有每年寒冬中穿短袖跑步。 李瑞英确实培养出了强大的内心,面对后来的生活,她总能咬牙坚持。 但是长时间的军事化生活反而激发了她对于自主生活的渴望。 从小,她对于军人的职业感到抵触,甚至在年少时,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售货员。 因为她觉得售货员的工作充满了活力。 一次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中,虽然她并未在比赛中获得奖项,但她感受到了朗诵的魅力。 尽管如此,她认为自己并不具备足够的条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陪同朋友前往北京广播学院参加考试。 李瑞英与一位陌生老人聊起天来,甚至背诵了自己喜爱的诗歌。 这位老人并非普通人,而是广播界的名宿,张颂教授。 在听了她的朗诵后,张教授对她的声音条件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并建议她报考播音专业。 李瑞英认为不过是老人出于礼貌的赞美。 不过,这确实是一次重要的鼓励。 她决定报考广播学院,并在高考中凭借优异的成绩被该校录取。 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后,李瑞英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她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朗诵和发音练习中。 每天,她都会拿起《人民日报》,花费几个小时逐字逐句地朗读,纠正发音。 她还随时携带《新华字典》,利用空闲时间查阅字词的发音。 李瑞英的播音水平逐步提高,最终顺利进入了江苏电视台。 1984年,她在国庆35周年阅兵的直播中,获得了央视的关注,1986年正式加入央视。 在央视,李瑞英本有可能长时间留任,但她决定主动要求调到上海电视台。 那时的央视以录播为主,而她认为这种工作模式限制了她的成长。 相比之下,上海电视台采取了转播和现场访谈等多样化的播出方式。 李瑞英认为,这种模式能给自己更多的锻炼机。 当央视决定将《新闻联播》从录播改为直播时,李瑞英凭借着之前积累的直播经验,再次成为了这个岗位的理想人选。 从1996年起,她开始与罗京搭档,成为《新闻联播》的常规主持人。 有一次在直播《新闻联播》时,接到一份长达12页的新闻稿,稿件的内容复杂,且传输过程中不断涂改。 然而,她迅速审阅稿件,并为罗京的播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终,这份充满变数的新闻稿在17分钟内被完美播报。 然而,1998年,李瑞英正在忙于直播工作时,接到了一通来自家中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保姆焦急地告知她,儿子在家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 李瑞英一方面希望立刻回家照顾儿子,另一方面又清楚自己肩负着工作责任。 最终,她选择了继续主持节目。 但这让她深感自责。 前往医院的过程中,李瑞英不断安慰自己。 她也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外界对于她的选择也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许多人认为她显得过于冷血无情。 她到达医院得知儿子并无大碍。 作为一名资深主持人,李瑞英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每一次的直播和报道,都承载着全国观众的关注。 2014年,李瑞英告别了她心爱的《新闻联播》,选择退居幕后。 尽管她的离开让许多人感到遗憾。 但她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该给年轻人让路的时候。 而退居二线的她,创办了主持人培训班,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山区支教。 参考文献:[1]王新铭.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探讨——与李瑞英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1984(3):46-47
义乌商家这波操作,真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案例!为了应对高关税,居然把包装从纸箱换成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