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名30多岁女子到厂里偷东西,被曹德旺当场抓住。女子吓得瘫坐在地,哭道:“曹大哥,我错了,求你不要把我交出去!“ 曹德旺这名字,现在一提就是玻璃大王、慈善家,可谁能想到,他小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1946年,他生在上海,家里原本有点底子,但很快就败落,搬到福建福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九岁才上学,十四岁就辍学了,啥苦活都干过,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还修过自行车。 那时候的福清,乡下路都是泥巴,曹德旺背着货,走街串巷,风吹日晒,硬是靠一双脚跑出了一点活路。 到了二十多岁,他还是个普通人,没啥背景,也没啥文化。1976年,他托熟人进了福清一家小玻璃厂,干的是采购员的活,推销水表玻璃。 那厂子破破烂烂,机器老旧,他每天得跑好几十里路,去说服人家买货。累得要死,赚得还少,但他从不抱怨,咬着牙干。 谁能想到,这份不起眼的活计,成了他后来搞玻璃生意的起点。他那股子韧劲,像是从泥里拱出来的,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这段时间,他还学会了察言观色,摸清了市场的门道。那个年代,物资紧缺,玻璃这行尤其不好干,国内技术差,全靠进口。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琢磨着总有一天能干点大的。 1971年,曹德旺还在一家小厂打杂,管着后厨的食材。那年头,工厂不包饭,工人都得自带米面,交给后厨加工。他被安排看管这些东西,活不重,但责任大。 没多久,麻烦来了,有人说自个儿的粮食少了,起初是零星几个人,后来抱怨的人越来越多。曹德旺干活老实,偏偏这事落在他头上,工友们看他的眼神都带了点怀疑。 他知道,空口白话没用,得抓到真凶。连续几晚,他假装睡觉,其实一直留心动静。 终于有一天夜里,他听到后厨有响动,过去一看,抓了个正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工,正在翻粮袋。她吓得腿都软了,瘫在地上,哭着求饶,说自己错了。 这女工家里确实惨。丈夫前一年因为机器事故没了,留下她和两个小孩,还有个病倒的婆婆。工资少得可怜,家里连锅都揭不开,她才出此下策。 曹德旺听完,没急着嚷嚷,也没把人扭送出去。他从自己的口粮里分了点米给她,还让她写了个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干这事了。这事他没跟任何人提,一个人闷在心里。 这女工后来没再偷东西,日子慢慢熬过去了。曹德旺呢,也没因为这事得啥好处,反而还担了点风险,毕竟他得帮着遮掩。可他就这么干了,没图啥回报,也没想着拿这事邀功。这件事,搁在那个年代,挺不容易的。 那次偷窃的事,就像曹德旺人生里的一小段插曲,过去了就过去了。他还是那个踏实干活的年轻人,继续在厂里忙碌。后来,他慢慢从后厨干到了采购,又干到了管理。 1983年,他瞅准机会,承包了高山那家玻璃厂。那时候,国内玻璃行业落后,汽车玻璃全靠进口,他看准了这块没人敢碰的硬骨头,带着人硬干,愣是把技术搞了出来。 1985年,他把厂子转向汽车玻璃,1987年正式搞起了福耀玻璃。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厂子刚起步时,资金紧,设备差,市场还得一点点抢。 他没日没夜地跑客户,谈合作,连轴转地干。1993年,福耀上市,算是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又把生意做到国外,德国、美国、俄罗斯,哪都有福耀的厂子。 福耀现在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宾利、奔驰的车上,用的都是他家的货。 生意做大了,曹德旺也没忘了回馈社会。他从1983年就开始捐钱,修路、建学校、帮灾区,啥都干。汶川地震捐了3500万,西南干旱捐了1.5亿,河南水灾又掏了1个亿,零零碎碎加起来,捐了120多亿。他还得了“中华慈善奖”,这奖不是白给的,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到了晚年,他开始写书,把自己这辈子的事都写进了《心若菩提》。那本书记得特别真,没啥花哨的词儿,就是大白话讲故事。1971年那事,他也写进去了,第一次公开。 书里的故事,句句都是他亲身经历,书的稿费,他也没留,全捐了出去。 现在曹德旺年纪大了,退下来了,但他没闲着,计划建一所大学,想培养点真本事的人才。这大学投了100个亿,全是他自个掏的腰包。
到底还要被骗多少次才能记住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