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陈庚的儿媳妇钱如琴第一次来家后,看到开门的竟然是一名身穿便衣,头戴瓜皮帽的小老头,这让钱如琴下意识地以为是家里的管家,直到陈知非在她身后兴奋地喊“爸爸”,钱如琴才知道眼前这名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陈庚。 陈赓将军的一生,是一部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奋斗史。1903年,他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靠种地勉强糊口,小时候的他没少跟着父母下地干活,风吹日晒,日子过得紧巴巴。13岁那年,他投身湘军,开始了和命运较劲的日子。1922年加入共产党后,他彻底把人生交给革命。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再到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一直在前线摸爬滚打。南昌起义时,他带着部队连夜行动,为起义成功拼了命。长征路上,他跟战友们一起扛过饥寒交迫,翻雪山过草地,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走下来。抗日战争中,他带着队伍跟日寇斗智斗勇,愣是以少胜多打了好几场漂亮仗。解放战争后期,他成了指挥作战的灵魂人物,为新中国成立立下大功。1949年后,他没闲着,又一头扎进国防建设,参与创办军事院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他因病去世,年仅58岁。这辈子,他没给自己留多少喘息的时间,全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1958年,钱如琴第一次踏进陈赓家门,看到的却不是想象中那个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一个瘦瘦小小、穿着朴素的老头。她心里估计还犯嘀咕,这哪像个大将啊?可这恰恰是陈赓的真性情。他在外面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回到家就成了普普通通的父亲和丈夫。战场上的他杀伐果断,家里却是另一副模样。他喜欢跟孩子待在一块儿,尤其是小孙辈出生后,他更是乐得不行。工作再忙,只要有空,他就会陪着家人,享受那份难得的平静。他对儿女管得宽严有度,既不溺爱,也不放任。陈知非后来凭自己本事当上高级工程师,陈赓听了也没多夸,就点点头,挺欣慰的。他就是这么个人,外头是大英雄,家里是老实人。 陈赓的低调不光体现在穿着打扮上,更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他不摆架子,也不爱显摆功劳。家里条件其实不差,但他从不讲究排场,衣服穿旧了也不舍得扔,家具都是简单实用型的。他跟战士们在一块儿时,也是随便往地上一坐,聊起天来没一点官架子。有人说他这是装朴素,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不是装,是骨子里的习惯。他从穷日子走过来,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不管地位多高,他都没忘本。钱如琴那次拜访后,估计也慢慢明白了,这个“管家”模样的公公,其实是个心里装着家国的大人物。 再说说陈赓的父爱吧。他对孩子的那份感情,既深沉又实在。战争年代,他忙得顾不上家,孩子们小时候很少见到他。可一旦有时间,他就会尽量弥补。晚年身体不好,他还是坚持跟孙辈们多相处,哪怕只是坐着看他们跑来跑去,他都觉得满足。他不光是疼爱孩子,也希望他们能靠自己闯出一片天。陈知非能有后来的成就,跟陈赓的言传身教分不开。他不爱说大道理,但用行动告诉儿女,做人得有骨气,得踏实。这份父爱不轰轰烈烈,却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 到了晚年,陈赓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可他还是闲不下来。军事院校那边需要他,他就拖着病体跑过去指导,操场上、教室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光教战术,还跟年轻人讲做人的道理,希望他们能接好革命的班。1961年初,他病得越来越重,可还是硬撑着工作。那年3月,他在上海去世,消息传出来,部队里、学校里到处都是哀悼的人。他的战友说,他这辈子太累了,从没为自己活过。他的儿女说,他走得太早,家里一下子空了。他的学生说,他是座山,倒下了还让人敬仰。陈赓走后,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他的故事被写进书里,传到今天。 陈赓将军这辈子,真是个传奇。从一个农村娃到开国大将,他靠的是拼命三郎的劲头和一颗赤诚的心。他打仗厉害,带兵有方,可回到家,他就是个普通的老人,喜欢抱抱孙子,喜欢跟家人聊聊家常。钱如琴第一次见他时的惊讶,其实不难理解,谁能想到那个“管家”模样的老头,竟然是战场上的英雄呢?可这正是陈赓的魅力,他能把铁血和温情揉在一起,让人觉得既遥远又亲切。他的故事不光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1958年,陈庚的儿媳妇钱如琴第一次来家后,看到开门的竟然是一名身穿便衣,头戴瓜
混沌于浮云
2025-04-12 23:20:45
0
阅读:298
老朱
你说陈赓大将出生贫苦家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