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还留了手绝活,给国印做了一个“留边”,保证制作过程中的所有工匠都拿不到印样。 张樾丞,1883年出生在河北新河县一个穷农村。家里靠种地糊口,日子紧巴巴,可他小时候就不一样,别的孩子玩泥巴,他却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画画,迷上了书法和篆刻。村里人觉得他不踏实,但他爹看出他有天分,硬是砸锅卖铁供他念了点书。14岁那年,他听说北京琉璃厂是文化人的地儿,心一横,背着干粮就去了。几百里路走下来,脚底全是血泡,可他咬牙撑住了。 到了北京,他在琉璃厂找了家“益元斋”刻字铺,死乞白赖求人家收他当学徒。师傅看他实诚,就点头了。从扫地、端茶开始,他一点不嫌累,每天盯着师傅刻印,晚上拿废石头练手,刻坏的石头堆满屋角,他也不吭声。四年后,他18岁,出师了,自己在“来薰阁琴书处”开了摊儿。他的字刻得流畅,古朴大气,很快在京城有了名气。 1907年,梁启超找他刻了枚“龙飞虎卧”的印章,看完直夸好,送了他“铁笔圣手”的题字。从那以后,张樾丞的名声更响了。1912年,他在西琉璃厂开了“同古堂”,专做图章和铜墨盒。他的墨盒做得精,图案复杂又不乱,文人雅士抢着买。他还给末代皇帝溥仪刻过“宣统御笔”八枚印章,其中“无逸斋精鉴玺”最出彩。后来,徐世昌、段祺瑞这些大人物,鲁迅、周作人这些文化名人,也都找过他刻印。 他这人低调,日子过得简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跟伙计一块儿吃住。每年冬天,他还拿出粮食衣物,送给附近穷人,大家都说他心善。可他从不拿这些说事儿,觉得自己就是个干活儿的匠人。 1949年,新中国要成立,得有枚像样的国印。周总理挑中了66岁的张樾丞。这活儿不轻,他知道这印章不是随便刻刻就行,那是国家的脸面,得拿出真本事。他翻了不少古书,研究秦篆、汉篆、宋体、隶书四种字体,最后觉得宋体最合适——简单、好认,接地气,跟新中国的气质搭。他把四种印样交给齐燕铭,再转给中央,毛主席一看,拍板选了宋体,说这字朴实,看着顺眼。 字体定了,他挑了块顶好的印石,坐在“同古堂”里开工。刻刀一笔一划,手稳得像机器,每刀下去都得准。刻“中”字时,他先描边,再细抠,确保横平竖直。完工后,他拿放大镜挨个检查,生怕出岔子。可最绝的是,他给印章四角留了个“留边”——微微凸起的高台。这设计牛在哪儿?盖章时边上会有点不一样的外痕,外人想仿都仿不全。这招儿得靠顶尖手艺,他用特制工具磨出凸起,高度形状拿捏得死死的。整个过程好几天,他几乎不睡,就盯着这块石头。 印章刻好了,11.6厘米见方,印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端庄大气,工艺没得挑。政府想给报酬,他摆手不要,说能给国家干这活儿是光荣,钱就算了。活儿干完,他回琉璃厂接着干自己的事儿,像没发生过啥大事似的。 后来,他还是老样子,刻印、带徒弟、帮穷人。每年冬天,他照旧送粮食衣物,街坊邻居都念他的好。年纪大了,手艺反而更精,文化名人和普通人都爱找他刻印。他教徒弟也耐心,啥都手把手教。1961年1月15日,他在北京病逝,78岁。走得安静,葬礼也简单,跟他一辈子低调的作风一样。 张樾丞走了,可开国大印留下了。现在这印章在国家博物馆里,成了国宝级的文物。每年都有人去看,想知道这块石头咋就这么特别。他的后人也没拿他的功劳到处显摆,低调得很,知道真正的牛气不是吹出来的,是刻在石头里的。 他这辈子,没啥大富大贵,却用手艺和良心,给新中国留了个记号。那枚印章不光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他匠人精神的见证。从农村走出来的张樾丞,靠着一刀一刀的坚持,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