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四川广汉三水镇郊外,忽然出现3名男子。他们抬着一大桶米饭,急匆匆朝前

混沌于浮云 2025-05-16 20:24:15

1944年,四川广汉三水镇郊外,忽然出现3名男子。他们抬着一大桶米饭,急匆匆朝前走去。你绝对想不到,他们去的地方竟然是机场! 张福生,1922年出生于四川广汉三水镇刘家窝,家境贫寒,父母靠种地为生,家中还有一个弟弟。1944年初,盟军计划在广汉修建机场以支援对日作战,22岁的张福生主动报名参与建设。他身材瘦高,力气不小,扛起锄头便投入工地。据Guanghan Airport,机场选址于刘家燕窝,需快速建成,1.3万余名当地人参与。 每天清晨,张福生吃几口稀饭,背着工具徒步到工地。他被分配到平整地基的队伍,使用石滚压实地面。石滚重达数千斤,需数十人齐力拉动。他与工友腰系麻绳,喊着号子拉动石滚,汗水浸湿衣衫。中午烈日炙烤,工人们席地而坐,吃干粮,喝凉水,短暂休息后继续干活。 一次,搬运石料时,一块石头滑落,擦伤了旁边的工友。张福生迅速背起伤者送到医务点,包扎后工友坚持返回工地。他深受触动,干活更卖力。他还学习铺设跑道的技术,逐渐成为骨干。村里妇女缝补衣物,孩子送水,整个村庄为建设出力。 1944年春,广汉机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工地昼夜施工,工人们干劲十足,但吃住条件艰苦。参考资料提到,厨师们常将米饭抬到工地,确保工人有热饭吃。一次,三个厨师抬着一大桶米饭,急匆匆赶往工地。这桶米饭刚出锅,配有咸菜和豆腐汤,装在木桶里,盖上棉被保温。 这三人是村里厨师,年长的王师傅经验丰富,带着两个年轻帮手。他们在村里用大铁锅煮饭,忙碌一上午后,抬着沉重的木桶,沿小路走向工地。路途颠簸,他们小心避开石块,肩膀酸痛却不停歇。到达工地,工人们放下工具,围拢过来,接过米饭大口吃起来。 张福生也在其中,接过一碗米饭,坐在地上吃得香甜。米饭软糯,咸菜清脆,汤汁解渴。吃完后,工人们精神抖擞,继续投入施工。这次送饭体现了社区的支持,厨师们的付出让工人们更有力气,加速了工程进度。 1944年夏,广汉机场建成,盟军B-29轰炸机开始起飞。据Guanghan Airport,6月15日,首次轰炸日本八幡钢铁工业中心,重创敌方工业。此后,多次任务从这里出发,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1945年1月,最后一次轰炸日本在台目标后,盟军撤离,机场完成使命。 张福生回到刘家窝,用工地学到的技术修路建房。1952年,他与村里女子李秀兰结婚,生下三子,生活安定。他常教导子女勤劳爱国。广汉机场1950年代转为民用,1980年代成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训练基地,可起降波音737,助力当地经济。 晚年,张福生参观改造后的机场,看到现代化跑道,感慨万千。他常坐在家门口,看飞机起落,回忆往事。他的故事被当地记录,激励后人。2002年,张福生去世,享年80岁,墓碑刻“抗战功臣”,精神永存。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