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李嘉诚想从马未都那里买一副象棋,马未都报价4万,李嘉诚说:“太贵了!”马未都想了想:“我给你打个6折,2.4万,怎么样?” 199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香港刚回归,李嘉诚已经是华人商界的顶尖人物,马未都则是文化圈里崭露头角的收藏家。这俩人因为一副象棋碰头,乍一听挺平常,但这事儿可不简单。象棋是清末宫廷的东西,工艺讲究,材料稀罕,马未都开价4万港币不算离谱。可李嘉诚一听就皱眉,直言“太贵了”,这反应挺符合他一贯精明的作风。马未都也不是吃素的,立马打6折到2.4万,想让步试试水,结果李嘉诚还是不买账,说“还是贵”。这就有点意思了,俩人你来我往,到底在较啥劲儿? 先说说李嘉诚。这位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商界大佬,早年日子不好过,靠卖塑料花起家,后来一步步搞房地产、港口、能源,愣是把生意做到亚洲顶尖。1997年的他,已经是首富级别,财富多到数不清。但他为人低调,做事特务实,买东西从来不乱花钱。这次看上马未都的象棋,肯定不是随便玩玩,可能是真觉得这东西有价值,但4万港币在他眼里还是高了。他摇头说贵,不是装,是真算账算得精细。 再看看马未都。1955年生的北京人,比李嘉诚小27岁,玩的是古董收藏那一套。1996年他刚开了观复博物馆,专门搞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手里宝贝不少。这副象棋是他收藏里的硬货,清末宫廷棋手的遗物,紫檀木棋盘配玉石象牙棋子,工艺和历史价值都在线。4万港币的报价,对他来说可能是合理价,甚至有点友情价的意思。结果李嘉诚不认,他也不急,6折甩出2.4万,算是给大佬面子。可李嘉诚还是不松口,马未都估计心里也有点纳闷:这老头咋这么难搞? 这时候,事情还没到高潮。俩人僵持着,谁也不肯退太多,但交易没崩,说明都有继续谈的意愿。李嘉诚精明在哪儿?他不是光想着砍价,而是盯着东西的“性价比”。他可能觉得,这象棋好是好,但价格得匹配它的实际价值,不然就不值得入手。马未都机智在哪儿?他没死磕价格,而是开始讲故事,说这象棋背后有清末棋手的传奇,还有近代国学大师的传承,硬是把一副棋整出文化大片的味道。这招挺高明,既抬高了象棋的身价,也试着打动李嘉诚。 但李嘉诚没那么容易被忽悠。他听着挺认真,也承认这东西不一般,可还是咬定价格得合理。这就看出他做生意的老道:再好的故事,也得落在实打实的数字上。马未都一看硬谈不行,脑子一转,抛出个新主意——把象棋拿去慈善拍卖,钱捐给教育和文化项目。这样李嘉诚既能拿下象棋,还能赚个好名声。这招太绝了,既解了价格的死结,还把事儿升华了一层。 李嘉诚一听,立马觉得靠谱。他点头说,能帮人,这象棋的意义就大了。于是这副象棋真被送上了拍卖会。1997年的香港,拍卖场子热闹得很,大家都知道这是李嘉诚和马未都的“联名款”,竞价跟火箭似的往上窜。最后成交价远远超了4万港币,具体多少没公开,但肯定比原价高不少。钱全捐了出去,修学校、护文物,实打实干了好事。 这事儿到这儿还没完。拍卖之后,李嘉诚拿到了象棋,摆在书房里当宝贝,公众也因为他的善举对他更服气。他的形象从“有钱人”变成了“有钱又有心的人”,这回报比单纯买棋划算多了。马未都呢?他借着这波热度,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得更远,博物馆的名气也水涨船高。俩人这合作,表面是买卖,实际上是各取所需,还顺手做了公益,一箭三雕。
1997年,李嘉诚想从马未都那里买一副象棋,马未都报价4万,李嘉诚说:“太贵了!
历史有小狼
2025-04-13 23:21:23
0
阅读:620
用户15xxx00
李贼精明花钱买名誉,难听一点的就是算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