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青海湖这片水,藏族人叫它“措温布”,意思是“青色的海”。 从老一辈开始,就有一句话在嘴边常念:“湖里没了鱼,天上的鸟也就飞走了”,说的就是湟鱼。 这玩意儿看着不显眼,没鳞,个小,骨头多,柴得很,可青海湖全靠它撑着。 吃藻类,养浮游生物,再一口口喂着鸟,一条鱼,牵一整条命链子。 从2004年被列进《物种红色名录》,到2015年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湟鱼的日子,其实已经算“翻身”了,但翻不翻得过人心这道坎,难说。 偷鱼的,一直都在,哪怕法条写得明明白白——非法捕捞、贩卖、食用,最高能判刑,罚款上来就是几万、十几万。 有人照偷。每年一入夜,无人机全飞起来,青海公安、渔政联合盯湖,有一次刚察县,一伙人夜里下网,全被逮了,罚得不轻,车都扣了。 可为啥还偷?还不是想趁没人注意时捞一票大的。 问题在这儿——湟鱼长得慢,十年才一斤,数量上来得靠“等”,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过去也有偷的时候,那是饿疯了。 60年代饥荒,那时湟鱼是救命粮,一锅水煮鱼,一家子人围着吃。 鱼不管柴不柴,能下肚就行,就这么吃,吃到2002年,全湖剩不到2000吨,快灭绝了。 撑不住了,才有“封湖育鱼”。 2000年之后,青海下死命令,禁捕、禁卖、禁运,一刀切。 封了二十年,到2020年才恢复到12万吨,听起来不少,其实才到历史峰值的三分之一。 现在有人看着鱼多了,就动心了,“这不够吃两口吗?”问题是,**要是真开闸捕捞,一年就能把二十年毁干净。 这种长成十年才一斤的鱼,哪能跟流水线似的补得回来? 而且这鱼根本不好吃,肉柴,腥气重,在盐碱湖里长,口感差得一批。 要处理,要泡水、蒸、炖、放调料、翻几遍才能勉强入口,还容易带寄生虫,吃它,不图好吃,图个“尝个鲜”。 可真有人吃完翻车的,肚子疼、寄生虫上身,全是活例子。 所以说湟鱼不是食材,是生态链上的一颗螺丝钉,谁拆了它,整个湖都散架。 青海湖的水,是盐的,不是用来喝的;但有鱼,有鸟,有天光水色,每年春天候鸟回迁,几十万只斑头雁、棕头鸥落下来,湖边密密麻麻一片,鸟叫声把风都盖住。 它们不吃杂粮,就盯着湟鱼卵和幼鱼,鱼一断,鸟也就不来了。 2023年做过一次统计,鸟类数量比三年前多了30%,就因为鱼回来了,看似湖水清,其实底下全靠这鱼在撑着。 这还只是自然上的账,还有人心上的。 藏族人不吃这鱼。原因不复杂,青海湖是神湖,是西海龙王住的地儿,湖里的东西,神圣,鱼不是鱼,是神灵的化身。 再说水葬,藏区讲究水葬,把人送进湖里,是一种归宿。 那湖水,是净水,谁要是转头吃了湖里的鱼,那等于把湖当饭碗,把神灵当盘中餐,不光是亵渎,是犯忌。 不只藏族人讲究,回族也不吃这鱼,回族讲究“见鳞才食”,这鱼没鳞,直接就被阿訇列入禁食名单,不吃,不碰,碰都别碰。 所以你说偷鱼的图啥?吃得还忌讳,吃完还挨罚,吃出病还得自己担着,赚点小钱,把湖底掏空,划不来。 再说说这几年青海湖周边的变化,旅游火了,真不是因为能钓鱼,是因为那句“半河清水半河鱼”。 游客想看的是自然景象,不是餐桌风味,鱼在水里游,是景;鱼上了锅,是灾。 2024年旅游季带动了超50亿的收入,不靠鱼肉,靠的是这生态。 候鸟来了,天蓝了,水清了,人自然愿意来,这个湖,是靠“养”出来的,不是“捞”出来的。 所以说,有时候得慢,鱼慢,人要更慢。急不得。 那些想快点捞钱的,得听听过去的事儿,那年湟鱼断粮,鱼一消失,鸟飞光了,水变臭了,没人敢靠近湖边,那是真惨过。 现在执法不松,法子也多,一人巡湖不够,直接上无人机,白天盯、晚上也盯,执法车一圈圈绕湖。 逮住就罚,罚了就曝光,媒体天天有人报道,吓得不少人收网不干了。 可还没完,这鱼的账,不只是生态账,是文化账,是历史账,是未来账。 让它活着,青海湖就不会死,谁要是想动歪心思,就别怪青海人翻旧账,毕竟这事,不是吃不吃的问题,是能不能活的问题。 参考资料: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青海湖生态资源监测年报》
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
笑对的风雨
2025-04-13 23:59: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