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养不起,想起村里有个刚丧子的贫农,竟连夜把儿子送给贫农!而贫农如获至宝,对孩子视如己出!但万万没想到,40年后,这个孩子会让他泪流满面! 1979年5月的一个深夜,内蒙古一个偏远小镇,风大得像刀子。 破旧的砖房边,一个包着棉布的小包被放在门口,里面的婴儿刚满两个月,嗓子哭哑了都没人理。 孩子的亲生父母走了,留下了一纸手写的字条:“我们实在养不起,请好心人救救他。” 消息传开那天,镇上不少人都围了过去,没人敢接。 孩子太小了,连奶粉都吃不起,谁家不是过着揭不开锅的日子。 可董栋小站出来了——刚埋了老婆和儿子,还在丧事的麻木劲儿里打转,听见有人说“那孩子要死了”,猛一下像被电击了一样,人转身就往人群里挤。 “我要了。”话一出口,身边的老母亲都没拦,眼里含着泪。 董栋小抱起孩子,给他取了个名,“董永在”,意思再简单不过,“你在,我就不是一个人。” 家里穷得只剩一头猪,粮食也不多,孩子不吃奶粉,不吃玉米面馍馍,饿得直哆嗦。 董栋小咬咬牙,把猪卖了,粮也卖了,凑了几十块钱,硬是从镇里请了个奶妈,八个月,天天跑几十里喂奶。 没人劝得动,他认准了:这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得留住。 老董也不吭声,但有时候背着儿子偷着抹眼泪,冬天冷,奶妈辞工走人,老董就用手捧着冷水给孩子擦身子,“娃要干净,命才旺。” 等孩子能跑能跳,家里也越来越穷,没办法,日子照过,董栋小做点木匠活儿,修桌子修柜子,一把锯子一把斧头是命根子,干一天能挣三毛,吃饭还得抠着。 可孩子一笑,啥苦都不叫苦。“你笑,我就有劲儿。” 上学那年,董永在七岁,背着比他人还高的书包去镇小学。 董栋小做了一夜的桌子,换回一包铅笔和几本旧书,穷是真穷,但从来没让孩子在教育上掉过链子。 初中三年,学校离家6公里,天天走,天天走,刮风下雨都不歇。 雨天没伞,化肥袋披身上;冬天鞋薄,脚肿得穿不进鞋,饿了啃个馒头,渴了就咽口凉水。 “我不能给他丢人。”这是孩子说的,咬着牙念书,天天背书背到深夜。 高中,吃不上饭,董栋小找到学校求情,说:“孩子好,别让他饿着。” 校长心一软,免了学费,伙食这才好点,能吃上热饭,孩子不光学习好,心还软,有个同学查出白血病,全班凑钱,他掏光了打工挣的那点零钱。 考大学那年,全村炸锅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家时,董栋小手抖得接不住。 他笑着说,“我这辈子就等这个。” 可读书要钱,董栋小硬是把自己的后背驼成了拱形,也没张口求人。 他自己干到吐血,也不肯让孩子休学,而董永在呢?白天上课,晚上去饭馆端盘子、扫地打水。 “爸不让我饿着,我也不能让他累着。” 研究生考进了吉林大学,博士又考进国防大学。 一路走,一路打拼,他成为武警指挥学院教员,戴上了上校军衔,开会、演讲、写文章、搞研究,节节高升,所有人都说他是“将星之才”。 可他从来没忘一个人——董栋小。 2011年,父亲80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董永在做了个决定:**“爸,咱去北京。” 老人不懂,“我这老骨头去北京干啥?”董永在拽着他的手,“您这辈子哪都没去过,长城、故宫,都该看看。” 一到北京,老人像进了画儿里。站在天安门广场,嘴半天合不上。 那天晚上,他说了一句:“我没白活。” 2019年,老人的身体彻底跟不上了,董永在请假陪护,可他舍不得停工作。 于是破例给军事科学院写了申请:“我要带我爸上班。”领导看完,批了。 他们每天一起出门,饭是儿子做,药是儿子喂,晚上一块看新闻联播,父子俩像胶水粘着,谁也离不开谁。 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做?”他说:“我爸养我小,我得养他老。” 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老爷子听了也哭:“我有今天,全靠我儿子。” 这段故事后来上了人民网,成了“非血缘亲情”的典范。 网友炸了锅,有人说:“生我的是爹娘,养我的是命恩。”还有人评论:“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孝。” 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能走到今天。 董永在没说什么,只说:“我爸教我一句话:认了一个人,就一辈子不反悔。” 所以,他一辈子都没反悔。 参考资料: 《内蒙古日报》2021年4月专题报道《“非亲父子”的四十年》,记者:张瑶
看哭了!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养不起,想起村里有个刚丧子的贫农,竟
笑对的风雨
2025-04-15 11:13: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