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大厂的工资那么高? 互联网人配得上高薪。 互联网行业创造了1

长江有大中 2025-04-14 02:41:53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的工资那么高? 互联网人配得上高薪。 互联网行业创造了12%的GDP,却只吸纳了2.6%的就业人口,这种"高杠杆"效益是支撑高薪的重要条件。 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门槛高,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实际上互联网做的是什么,是整合所有产业链条,并打通各个终端,比如买方和各级分销商以及最源头的生产商,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互联网打通。 这个非常伟大,解决了千百年来中国的很多问题。 说形象点,互联网就像是适配转换器一样,将所有的模块都安装一个统一的适配插口,让每个模块都有统一的输入输出。 互联网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创造一个生态,让每个节点都能受到统一管理,将一盘散沙一样的各个节点都聚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社会不能没有互联网。 互联网做的事情是将整个社会完全凝聚,激活社会的最大潜力。 比如以前自己有什么想法,根本无法传播出去,也很难有效接受来自外界的消息。 以前西北的商人要去东南沿海进货,要么打电话,要么自己腿着去现场,效率低下,甚至因为路途遥远耽误了很多事情。 以前各级制造商很难形成一条产业链,生产能力极度低下。 所以互联网虽然不是实体,但做的东西却是最大限度让实体发挥功能,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就冲这一点,互联网从业者也配得上高薪。 另外能在国内互联网公司长期干下去的人,也都不是一般人。 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和任职要求以及压力就不说了,能在大型互联网 公司长期工作不被KO的人,都是情商和运气绝对在线的人。 这样的人也配得上高薪,虽然能力不一定强,但能经受住各种人际关系考验,也相当不容易。 你不信就试试,有的人可能在互联网公司待不了几个月就得被KO,不一定是能力问题,而是根本招架不住里面的潜规则。 互联网公司内部潜规则非常多,遍地是雷,人际关系很难做到游刃有余丝滑处理。 比如我刚毕业实习的那个互联网上市公司,能力最强的是初创团队的大专生,公司的基础都是他们打好的,结果清华帮来了,大专生全部被整走,成果全部被摘桃。 那公司每天发零食,谁有心眼,将自己的零食孝敬给上司,谁能得宠。 还有我后来加入的互联网大厂边缘部门,我那时对技术很痴迷,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领导就找我谈话,说我家太有钱了, 给别人点机会,别对技术那么痴迷。 我没听,领导觉得我对他是个威胁,然后就被打入冷宫,做打杂的活去了。 别以为自己喜欢做技术,就能在互联网公司如鱼得水,这里比国企潜规则更多,踩错一个,直接暴雷。 所以互联网公司做的东西伟大,内部生存环境艰难,能在这样的地方长期呆下去的,都是最符合这个国家社会规则的人,所以他们拿高薪理所应当。 这个社会中,高收入的打工族普遍是这种人。 互联网行业高薪现象的形成折射出中国特有的市场环境和职场文化: 一、生产要素重构创造的超额利润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解构重组,本质上完成了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平台型企业通过数据整合将碎片化的市场需求标准化,以数字中台重构供应链,这种"连接器"作用产生的网络效应,形成类似水电煤的基础设施属性。 二、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的异化 在风险资本驱动下,互联网行业形成了独特的人力估值模型。 头部企业用期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2021年腾讯人均薪酬成本达84.7万元,包含对潜在技术红利的预期。 但需注意,这种资本化定价具有明显周期性,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 三、职场达尔文主义的筛选机制 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幸存者偏差"值得深思。 某大厂内部数据显示,35岁以下员工流失率年均28%,能留存5年以上的不足12%。 这种逆淘汰机制筛选出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对非正式规则的适应力。 四、制度套利窗口期的红利分配 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2010-2020)恰逢监管包容性创新阶段,平台企业享受了制度套利空间。 以某出行平台为例,其通过模式创新规避传统出租车行业管制,高峰期程序员薪资可达同业3倍。 但这种红利具有历史阶段性,随着反垄断监管加强,2022年互联网行业薪资增幅已降至5.8%,低于硬科技行业。 五、技术民主化背后的价值悖论 虽然互联网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但价值分配存在结构性失衡。 某外卖平台算法工程师年薪百万,而骑手每单收入仅6元,这种技术溢价与劳动价值的割裂引发伦理争议。 互联网行业创造了12%的GDP,却只吸纳了2.6%的就业人口,这种"高杠杆"效益是支撑高薪的重要条件。 当下行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云计算、AI大模型等硬科技投入占比已超25%,人才需求从模式创新向底层技术转移。 某头部企业2023年芯片研发人员扩招300%,算法工程师薪资溢价率降至15%,预示着价值创造逻辑的转变。 高薪神话能否持续,将取决于企业能否真正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从流量套利向价值创造的质变。

0 阅读:125
长江有大中

长江有大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