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令人惊讶的是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4-14 09:51:46

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令人惊讶的是,张大千将遗产分为了16份,其中15份是给陪伴张大千到最后的徐雯波和14位子女,余下一份,则给了一位远在北京的孤独老妇杨宛君。 1983年,84岁的张大千躺在病床上,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勾勒着山水轮廓。这位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生命最后的时光仍在惦记着未完成的泼墨长卷。 4月2日清晨,陪在床边的四夫人徐雯波发现丈夫的手垂落下来——最后一笔终究没能画完。 张大千的遗嘱在报纸刊登时,艺术界都在讨论那16份遗产。15份留给徐雯波和14个子女尚在情理之中,唯独最后那份遗产的去向让人费解。 远在北京永定河畔的老四合院里,66岁的杨宛君捧着报纸的手不住颤抖,这个被世人遗忘34年的名字,此刻在油墨字迹间显得格外刺眼。 48年前,北平城南观音寺清音阁的戏台上,18岁的杨宛君正在唱《黛玉葬花》,她穿月白缎子旗袍,水袖轻扬时露出腕间翡翠镯子,台下坐着位美髯及胸的中年人。 张大千刚从敦煌回来,本是想在茶馆歇脚,却被隔壁戏园子飘来的京韵唱腔牵住了魂。那天散场后,他连夜画了幅《鼓姬图》,第2天托人送到杨宛君住处。 杨家是京城曲艺世家,父亲杨月亭的月琴在八大胡同颇有名气,杨宛君13岁登台,18岁已经是城南最红的鼓书艺人。 收到画时她正对镜卸妆,眉梢还留着舞台上的胭脂红。展开宣纸看见画中女子低眉抚鼓的神态,她忽然觉得梳妆台上的西洋镜照不出这般情致。 张大千的追求来得热烈又周全,他请二夫人黄凝素上门说亲,特意安排大夫人曾庆蓉主婚。 1935年深秋,杨宛君穿着大红嫁衣迈进苏州网师园,陪嫁箱子里装着二十面梨花木鼓板——那是父亲压箱底的宝贝。 新婚头3年,张大千带她走遍黄山、峨眉,在青城山上清宫住了整年。杨宛君的妆匣里渐渐积满各地买的珠花,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戏单,那是她最后一次登台的节目表。 转折发生在1940年的敦煌之行,杨宛君跟着张大千进莫高窟时,特意带了六箱绸缎衣裳。可到了戈壁滩才明白,这里连喝口水都得算计着用。 张大千整天泡在洞窟里临摹壁画,她就蹲在沙地上用铜壶烧水。有回沙暴刮了3天,她蜷在帐篷里听见外头骆驼嘶鸣,忽然想起北平戏园子里的叫好声。 3年后回成都时,杨宛君的脸被大漠风沙吹得粗糙发红,张大千的行李里多了2百多幅临摹画作,她的陪嫁箱子里少了半箱绸缎——都撕成布条当画布用了。 住在昭觉寺隔壁的宅院里,她常对着镜子往脸上抹珍珠粉,可怎么都盖不住那些细纹。 1943年春天,张家来了位穿蓝布衫的女学生,徐雯波跟着张大千女儿张心瑞来家里看画,杨宛君在廊下绣帕子,听见画室里传来咯咯笑声。 18岁姑娘银铃似的笑声,像根针扎在她心口上,那天夜里,她翻出压在箱底的嫁衣,发现腰身已经紧了半寸。 张大千要娶四太太的消息传开时,此时的杨宛君把自己关在厢房里,听着外头敲敲打打布置新房。 婚礼前夜,3岁的小女儿趴在她膝头问:“娘,爹怎么老跟新姨娘学画画?”她摸着孩子头顶的绒发,想起当年张大千手把手教她调朱砂色的情景。 1949年,张大千弄到3张机票,带着徐雯波和最小女儿走了,杨宛君站在双流机场的铁丝网外,怀里抱着七个月大的儿子。 她没哭没闹,默默把敦煌临摹画收进樟木箱,转头看见客厅墙上挂着幅未完成的《鼓姬图》——画中人水袖半遮面,依稀还是当年模样。 1983年收到遗产通知时,杨宛君已经住进政府照顾的养老院,张大千留给她的不是金银钱财,而是当年那幅《鼓姬图》。 画卷展开时掉出张泛黄信笺,上头写着:“宛君妆次:此画随我飘零半生,今当璧还。敦煌临本三百二十件,幸得君力护持!”

0 阅读:68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