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陕西一乡下老汉贪图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媳妇,本以为捡到了天上掉下的

熹然说历史 2025-04-15 01:46:08

1971年,陕西一乡下老汉贪图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媳妇,本以为捡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不料结婚后不但不和自己同房,还对他另有所图。 1979年春天,一堂英语课在陕西武功县的高中教室里进行着。魏振德的儿子在课上无意提到,继母教他认识了全部26个英文字母。一个乡村妇女竟识英文?英语老师顿时来了兴趣,随后约见了这位神秘的农村妇女。 就是这次看似平常的约见,彻底揭开了魏振德婚姻的真相,也让他猛然惊觉:原来自己娶了个"大人物"! 回溯到八年前那个夏日傍晚,48岁的魏振德刚端起饭碗准备吃饭,族里的长辈突然闯进门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振德,给你说个媳妇要不?是个大学生呀!" 那时魏振德正为家里的困境发愁。前妻去世后,留下一个10岁的儿子,他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总是手忙脚乱、一团糟。但听说有大学生来村里找对象,他根本没往自己身上想。 "叔,你就别说笑了,人家能看上我?"魏振德放下筷子,没好气地回答。 "能能能,就看你愿意不。女娃子是个大学生,有文化,可是家里成份不好,主要她还坐过牢,村里没人敢娶。"长辈的话让魏振德心头一震。 放下饭碗,魏振德靠在门边思索了片刻,随即坚定地说:"我敢娶,走,叔,人在哪儿?这会儿就去说事。" 在介绍人家里,魏振德第一次见到了许燕吉。这位比他小十岁的女子开门见山地告诉他:"如果娶了我,可能对你有影响,甚至孩子外出招工也会受影响。" "我就一个孩子,也不想让他出去,没事的。"魏振德满不在乎地回答。 "我还不会做饭,家务可能也干不好。"许燕吉继续坦言。 "没事的,这些我都能做,你就在家,娃放学了家里门开着,能给他拿个馍就行。以前娃都是等我下工回来,才能进家门,娃可怜。"魏振德说着,眼中流露出几分难过。 几天后,两人便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之夜却并不如魏振德所愿。当他尝试亲近时,许燕吉挡开了他的手。 "你嫌我脏?"魏振德低声问道。 "不是,刚认识,让我适应一下。"许燕吉回答。 魏振德嗯了两声便转身睡了。从此,两人像搭伙过日子一般,保持着奇特的距离。然而令村里人意外的是,这个婚姻竟渐渐和睦起来。 许燕吉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但很快就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学会了做饭、喂猪和缝补。更让魏振德欣喜的是,在许燕吉的辅导下,儿子的学习突飞猛进,常被老师表扬。 许燕吉和英语老师的谈话让她恍若隔世。原来国家已开始给"右派"平反,她可以恢复原有身份和工作了。这消息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她被黑暗笼罩多年的人生。 回到家后,许燕吉呆坐良久,思绪飘回遥远的过去。1933年,她出生在北平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许地山是燕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还是张爱玲的老师。《落花生》这篇至今仍在小学课本中流传的文章,正是出自她父亲之手。 两岁那年,全家迁居香港,在一幢背靠大海的三层楼房中,许燕吉度过了无忧的童年。然而1941年的一个中午,八岁的许燕吉经历了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父亲午睡后再也没有醒来。几个月后,香港沦陷,母子三人被迫逃难到大陆,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幸而在徐悲鸿等人的资助下,许燕吉完成了学业,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文中也称华北大学农学院)。大学期间,她遇到了第一任丈夫,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农业试验站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正当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时,特殊年代的"肃反"运动将她卷入漩涡,被划为"右派"并判刑六年。 服刑期间,她不仅失去了刚出生的女儿,丈夫也与她离了婚。刑满释放后,为不连累母亲,许燕吉拒绝回南京,而是被安排在石家庄第二监狱工作,后来又被下放到河北乡下。那段日子比坐牢还难熬,她只好来投奔同样被下放到陕西的哥哥。 哥哥当时的建议是:"只有一个办法,找个当地贫农嫁了,才能落户,这样就能吃饱饭。"许燕吉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嫁谁都行!"于是,命运将她与魏振德联系在一起。 当1979年那封调令摆在面前时,许燕吉心里五味杂陈。她可以回南京了,恢复原来的身份和工作。拿着笔和纸,她对魏振德说:"我要离开,要你的同意,你得在这个上签字。" 乡亲们急得使眼色,悄悄对魏振德说:"不能让她走,走了就回不来了!"然而,魏振德想都没想,立马拿起笔准备签名,只是手一个劲地发抖,一个名字写了老半天。 许燕吉当天就收拾行李离开了。村里人叹气连连,认为魏振德放走了这么好的媳妇,她再不会回来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就在大家几乎忘记她的时候,许燕吉回来了。她对魏振德说:"老魏头,走,跟我去南京,我把你和孩子都接过去,把户口也都转到城里,娃以后也在南京上学。" 1981年,许燕吉不仅回到南京工作,还将魏振德和继子的户口一同迁了过去。在她的帮助下,文化水平几乎为零的魏振德在农科院找到了临时工作,一家人住在农科院的宿舍里。

0 阅读: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