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出现离谱剧本都不敢这么写的反转。一个志愿军连长带着全连在暴雨夜摸黑作战,天亮才发现情报错得离谱——他们被美军整整一个营包了饺子。 1951年5月,朝鲜战场上的雨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志愿军第27军81师242团8连连长于喜田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抬头望向鸡鸣山的方向。 这地方他白天看过地图,情报上说只要拿下三个山头就能直插主峰,可眼下打完了第三个山头,照明弹的光亮里竟又晃出连绵不绝的山影——情报错了,错得离谱。 鸡鸣山是敌军防线上的关键屏障,山后连着一条直通扬口的公路。志愿军大部队要穿插到敌后包抄四个师的南朝鲜军,必须拿下这个咽喉要道。 战前侦察显示山上只有三个山头,可实际打起来才发现,两座主峰后面还藏着一串小山头,活像地里冒出来的笋尖,一个接一个挡在通往主峰的路上。 于喜田攥紧冲锋枪,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全连121号人刚打完前三个山头,棉衣早被汗水和雨水浸得透湿。 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那是溃退的南朝鲜军在给后方报信。他清楚得很:等天亮敌军反应过来,调来飞机大炮,这仗就更难打了。 “遇上山头就攻,碰上敌人就打!”于喜田扯着沙哑的嗓子下令。八连战士跟着他往第四个山头摸,胶鞋踩在泥地里咯吱作响。 守山的南朝鲜军压根没想到志愿军敢在雨夜连续冲锋,哨兵抱着枪在掩体里打盹,直到刺刀抵住喉咙才惊醒。 这场突袭快得就像割韭菜,等山腰的敌军反应过来,山顶的机枪阵地已经换了主人。 打到第七个山头时,全连只剩不到一半人还能战斗,炊事班的老王头背着铁锅跟在队伍后头,锅沿上嵌着三颗子弹头——有回敌军机枪扫过来,他情急之下拿铁锅挡了流弹。 战士们的子弹带越来越轻,手榴弹袋渐渐瘪下去,但没人提撤退两个字。鸡鸣山主峰的轮廓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像块磁石吸着这支疲惫却顽强的队伍。 凌晨四点,主峰671高地终于横在眼前,于喜田数了数还能动弹的战士,46个人,个个脸上糊着泥浆和火药渣。 他把人分成两拨,自己带二十人从西侧悬崖往上攀,副连长领剩下的从东面强攻。悬崖上的碎石被雨水泡得松软,有个小战士脚底打滑,差点摔下去,被崖缝里钻出来的酸枣树勾住了腰带。 主峰上的南朝鲜军做梦也想不到有人能摸上悬崖,当第一个志愿军战士翻过岩壁时,碉堡里的机枪手还在打哈欠。 于喜田甩出两颗手榴弹,爆炸的火光里映出七扭八歪的沙袋工事。这场最后的冲锋像把烧红的刀子捅进黄油,二十来分钟就拿下了山头。 天刚蒙蒙亮,敌军报复的炮火就砸了过来,八连战士趴在弹坑里数着炮弹落点——这是老兵教的法子,第三发炮弹往往跟着前两发的弹着点。 于喜田拎着缴获的美制卡宾枪在阵地上来回跑,棉衣让弹片划得翻出白花花的棉絮。有回炮弹就在五米外炸开,气浪把他掀了个跟头,爬起来摸摸身上居然没见血。 太阳爬到头顶时,山下乌泱泱涌上来三四百敌军,八连的机枪管打得通红,往枪膛里撒泡尿都能滋起白烟。 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弯了抡工兵锹,最后阵地上只剩七个人还能站着。 于喜田把最后一颗手雷别在腰上,心想怎么也得拖两个垫背的。这时山脚下突然响起熟悉的军号声——大部队到了。 后来清点战果,八连一夜间捅穿了11个山头,打退九次反扑,歼敌九百多人。 庆功会上有人问于喜田怕不怕,这个山东汉子搓着满是老茧的手说:“当时就想着,咱要是怂了,后面四个师的鬼子就得溜走,那得多憋屈!” 鸡鸣山这一仗,后来被写进了27军的战史,山上那些被炸秃的石头缝里,第二年春天居然冒出了野花,当地百姓说这是英雄血浇出来的。 参考资料:致敬最可爱的人|于喜田:勇夺鸡鸣山2020-10-2408:41大众日报
1951年朝鲜战场出现离谱剧本都不敢这么写的反转。一个志愿军连长带着全连在暴雨夜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15 16:39:33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