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第一次使用电灯泡的时候,出了极大的洋相。顺口而出的一句话,至今被人们笑到现在。那么,慈禧到底说了什么呢? 19世纪末,西方科技像潮水一样涌进中国,电灯泡就是其中一个新鲜玩意儿。那时候,清朝已经摇摇欲坠,慈禧虽说掌权,可对这些洋东西的态度却挺复杂。最早跟她提电灯泡的是李鸿章,这位洋务运动的大佬想让她见识见识西洋科技的厉害。可慈禧压根不感兴趣,她觉得装电灯得挖地弄线,太麻烦,还可能坏了风水,李鸿章只能悻悻然收手。 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到了1901年,慈禧66岁寿辰快到了,宫里的大太监李莲英瞅准机会,觉得这可是个讨好的好时机。他没跟慈禧商量,直接找人偷偷在她的寝宫装上了电灯泡,还弄了个小型发电机,想给她个“惊喜”。这事儿听着挺大胆,可李莲英混宫廷这么多年,太知道咋拿捏慈禧的脾气了。 那天晚上,慈禧忙完一天的事儿,慢悠悠走进仪銮殿。屋里还没点蜡烛,昏昏沉沉的,她抬头一看,房顶上挂着几个圆乎乎的东西,发出点微光。她眯着眼瞅了半天,指着天花板就问李莲英:“这屋里怎挂了这么多茄子?”这话一出,旁边的人都傻了,憋着笑不敢吱声。李莲英赶紧上前解释,说这是西洋来的电灯,能亮堂堂地照屋子。慈禧听完没啥表情,手里的茶盏顿了顿,就挥挥手让点亮试试。 发电机一响,电灯泡“啪”地亮了,整个殿里顿时跟白天似的,金光闪闪,连地上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慈禧站起身,凑近看了看,摸了摸那光亮,也不吭声。不过她后来让人记下这东西的用处,显然是觉得有点意思。那句“茄子”的话,却在宫里传开了,成了大家私下里偷笑的小段子。 这事儿之后,慈禧对电灯泡的态度来了个小转弯。她下令在紫禁城里多装几个,工匠们忙得团团转,电缆从宫墙外拉进来,寝宫、殿堂一个接一个亮起来。那一夜,紫禁城灯火辉煌,巡逻的侍卫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谁能想到,就因为慈禧把电灯泡看成“茄子”,清廷的照明居然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李莲英也因为这事儿得了赏,拿了块金牌,在宫里得意了好几天。 可别以为慈禧就真成科技迷了。她对新玩意儿的好奇,更多是图个新鲜。她66岁那年,袁世凯献了辆汽车,她挺兴奋,可一看司机得坐前面,她觉得不像话,竟让司机跪着开。结果车没法动,只能扔库房吃灰。还有留声机,她也玩过,宫里时不时飘出西洋曲子,可这些东西在她眼里也就是个消遣,没想着真用它们救国。 说白了,慈禧这人,既想尝鲜,又放不下面子。她在位几十年,晚清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甲午战争输得惨兮兮,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她带着光绪跑路,回来后还得签一堆赔款条约。国库空得叮当响,她却忙着修颐和园、办寿宴,把海军的钱都挪去给自己享乐。电灯泡这事儿虽说是个笑话,可也透出她那点小心思:新东西可以用,但得听她的,别乱了规矩。 1901年后的新政,她也搞了点,比如废科举、建学堂,还弄了点铁路和电报。可这些都是表面功夫,清朝的根子早烂了,她也没真想改。她怕失了权,凡事都得抓在手里,光绪想变法,她就把他软禁起来。新政点了点现代化的火苗,可大清这破船早就漏水漏得不行,哪救得回来。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寝宫咽了气,73岁。她走得挺突然,前一天还批折子,第二天就不行了。宫里乱成一团,宫女哭得嗓子哑,太监忙着收拾灵堂,整个紫禁城死气沉沉。她一死,光绪也跟着去了,没几天,清廷就没了主心骨。三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一爆发,清朝彻底完蛋。她费尽心思保住的江山,就这么没了。 慈禧死后没消停,她的陵墓后来被军阀孙殿英挖了,棺材砸开,尸骨扔了一地,金银珠宝抢了个干净。这结局听着挺惨,可想想她当年的所作所为,也算是个报应。她留下的,不光是电灯泡“茄子”这笑话,还有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她这辈子,既是传奇,也是悲剧,咋看都让人感慨。
慈禧第一次使用电灯泡的时候,出了极大的洋相。顺口而出的一句话,至今被人们笑到现在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15 19:16:04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