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为啥叫皇帝不叫皇上而叫官家? 夏商时候,君主叫“后”,比如夏后氏,意思是部落的头儿。周朝改成了“王”,像周文王、周武王,听着就有点天子气派。到了秦始皇这儿,他觉得自己功劳太大,干脆搞了个“皇帝”的称号,从此成了历代皇帝的标配。不过,民间对皇帝的叫法可没这么统一。汉朝时,有人管皇帝叫“县官”,意思是全国最大的官儿;还有人喊“国家”,把他当国家的大家长。这些叫法都挺接地气,反映了老百姓对皇帝既敬畏又熟悉的感觉。 唐朝开始,“皇上”这个词儿冒出来了,但那时候还不完全是皇帝的专属称呼,皇室成员都能沾点边。到了宋朝,“皇上”虽然也在用,可远远没“官家”这么普及。不管是朝廷公文还是街头巷尾,提到皇帝,大家都习惯说“官家”。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别急,咱们慢慢往下看。 要弄清“官家”这称呼,离不开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位爷可不是天生皇族出身,他927年出生在洛阳,家里算得上是个武将世家。他爹赵弘殷给后汉、后周当过军官,家里老跟军队打交道。赵匡胤从小在军营里混,练了一身好武艺,身高体壮,能骑善射,跟士兵们关系特铁。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子弟,而是实打实的草根派。 年轻时,赵匡胤投奔后周军队,靠着胆大心细一路往上爬。他在战场上救过战友,军中都传他是个硬汉。后周世宗柴荣看他能干,把他提拔成殿前都点检,管着禁军,算是朝廷的军事大佬。结果,960年柴荣死了,留下个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国家乱成一团。北方契丹和北汉趁机打过来,赵匡胤带兵去挡,谁知半路上将领们搞了个“陈桥兵变”,给他披上黄袍,直接推他当了皇帝。他回开封一趟,后周就没了,宋朝就这么起来了。 这事儿听着挺传奇,可赵匡胤上位的方式跟传统皇帝不太一样。他不是靠血统继承,而是靠军队拥立,这就给“官家”称呼埋下了伏笔。 “官家”这称呼听着简单,可背后有不少讲究。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没急着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反而想拉近跟老百姓的距离。他出身武将,又是靠兵变上位,身份有点像被推出来的“管理者”,而不是天皇贵胄。“官家”这词儿正好合适,既有“官”的权威,又有“家”的亲切,像个管着全国大家庭的大当家。 宋朝的政治环境也帮了忙。那时候重文抑武,儒家思想特别流行,讲究国事如家事,皇帝得像家长一样治理国家。“官家”这叫法,跟儒家的理念挺搭。再加上赵匡胤上位的方式不那么“正统”,用“官家”还能显得他这个皇帝合法又靠谱。朝廷里用这词儿,民间也跟着喊,慢慢就固定下来了。 还有个说法跟历史文化有点关系。魏晋时候,有人写过“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意思是早期的统治者把天下当公务管,后来才当自家产业。宋朝皇帝被叫“官家”,可能是想说他们既有公职的责任,也有家的温暖。这解释听着有点玄乎,但当时还真有人信。 你可能会问,那“皇上”呢?“皇上”听着多气派啊,为啥宋朝人不爱用?其实,“皇上”在宋朝也不是没影儿,但它更多带着点神圣味儿,后来的明清朝用得更多,宫里老喊“皇上万岁”。宋朝的“官家”就不一样了,实用又亲民。朝廷文书里写“官家”,老百姓聊天也说“官家咋样咋样”,听着就像在聊自家人。 这跟宋朝的皇权态度也有关系。赵匡胤当皇帝后,特别注意别让皇权太膨胀。他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劝将领们把兵权交出来,既温和又聪明,稳住了中央的控制权。他还推崇文治,建学校、选士人,宋朝的文化氛围一下就起来了。“官家”这称呼,正好反映了这种务实又低调的风格。 “官家”不光是赵匡胤一个人的标签,后来宋朝的皇帝都这么叫。从宋太宗赵光义到宋徽宗、宋高宗,这称呼一直没变。史书里、诗词里,甚至老百姓的嘴里,“官家”都特别常见。比如苏轼写诗就提过“官家”,民间故事里也老说“官家咋样”。这称呼成了宋朝的一个标志,挺有意思。 再说回赵匡胤,他当皇帝后干了不少大事。除了“杯酒释兵权”,他还打过仗,想收复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可惜没成功。976年,他跟弟弟赵光义喝酒聊天,第二天早上就没了,年才50岁。有人说他喝多了,有人怀疑赵光义有猫腻,反正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定论。赵光义上位后接着用“官家”,一直传到宋朝完蛋。
明朝文官集团是怎么制衡甚至威胁皇帝的?1.不让皇帝碰军权2.不让皇帝查账
【73评论】【1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