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 社会上广泛流行一种说法: 毛泽东创建了新中国, 周恩来维系了新中国, 邓小平发展了新中国。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要说周恩来,即便是刘少奇、邓小平,也无力从根本上扭转这场悲剧。联想到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局面,这样的局限,再看周恩来的所作所为,读者们就会多出一份同情之心、体谅之心与钦佩之心。
对周恩来的历史性作用,邓小平后来有过公正的评价。他说:“‘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
我们评价一个人,客观的标准是要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在能与不能之间作评判,而不能强人所难,强人所不能。
勤政务实, 清明廉洁。周恩来自觉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勤政清廉, 倡俭戒奢, 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思想作风, 完美地展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 矗立起一座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浩然正气和精神风范的丰碑。
周恩来说: “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 不是泄气, 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 丝毫大意不得。”
他反对一切马虎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等, 认为这样下去必将害党害国。他强调共产党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既要不谋特权私利、不徇私情枉法, 更要勤俭节约、知足常乐, 反对办公奢侈化和生活特殊化。他不仅从严律己, 还严以律妻、律亲, 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 两袖清风。陈毅由衷敬佩地赞誉道: 廉洁奉公, 以正治国者, 周恩来也! 对于领导干部言, 要实现中国梦, 必须提倡和弘扬周恩来精神。
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周恩来同毛泽东一道开启了“一国两制”思想。由于香港和澳门的特殊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对于港澳采取的基本方针是暂不收回, 维持现状, 充分利用, 长期打算。他说: 香港不能社会主义化, 也不应该社会主义化, “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 才能存在和发展, 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对于台湾, 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就在谋求国共和谈, 促进祖国统一。随后, 提出“一纲四目”原则。“一纲”即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 一是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一切军政人事由台湾当局决定; 二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 可以从缓, 协商解决; 三是台湾的军政和建设经费不敷支出, 由中央拨付; 四是双方互约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他说过: 我们这一辈子如看不到祖国统一, 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我们播好种, 把路开对了就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在党的认识史上有个演变过程。周恩来在1954年9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是最早的“四个现代化”内涵。
1964年底, 他根据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的新表述, 在第三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今后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此, 还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历届中央以这个宏伟蓝图为基础, 建构“中国梦”思想。其发展的路线图: 首先是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并将“两步走”战略, 调整为“三步走”战略, 由原来在21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称之为“基本实现现代化”。
周恩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了一生。他的未竟之业将由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接力, 以愚公移山的“挖山不止”精神去努力实现。
看彼岸乱的妙
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和周总理辅助,使极贫极弱的中国,迅速恢复了元气,工业丶农业、军事丶医疗丶教育丶国防丶外交逐步进入成建制的轨道上,"四个现代化","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宏伟计划,在推进中。两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无私地工作和奉献,一心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励志前行
伟大领袖毛主席,伟大的周总理 流芳百世功在千秋,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
用户10xxx41
毛主席英明伟大,无私无畏!高瞻远瞩!永远怀念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