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军三辆坦克开进我方境内,陈锡联得知后,要求前线负责人肖全夫立马还击,然而肖全夫却不想打,陈锡联回道:我的话难道你也听不进去了?谁知肖全夫却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969年3月,寒冬仍未散去,厚达两米的冰层覆盖着乌苏里江面。那个形如元宝的小岛,珍宝岛,只有0.74平方公里,却成了中苏边境线上的火药桶。 这场关于珍宝岛的争端,其实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珍宝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但自从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以乌苏里江为界的边境划分让这座岛屿的归属出现了所谓的"争议"。实际上,在1964年的中苏边境谈判中,苏联方面原本准备承认珍宝岛归属中国,然而中苏关系却在此时急转直下。 从1967年开始,苏联边防军仗着武器装备的优势,多次侵入珍宝岛挑衅。他们不仅放军犬扑咬我方巡逻战士,还曾16次侵入岛屿,打伤我方42名边防军人。中方一直保持克制,即使爆发冲突也多用冷兵器应对,甚至一度暂停在珍宝岛的巡逻。 转折点出现在1969年3月2日。那天,我方巡逻小组刚登上珍宝岛,就遭遇了苏军70多人的围堵。苏军这次全副武装,出动了两倍于我方的兵力,不再是以往拿着棍棒的样子。局势紧张之际,苏军率先开火,导致我方6名战士伤亡。我军随即奋起反击,一场激烈的战斗持续了近30分钟,最终苏军伤亡60余人,我方伤亡50余人。 这一事件震动了北京。中央决定,如果苏军再次挑衅引发流血冲突,我方可以立即还击。沈阳军区迅速成立了边防前线指挥所,由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全夫负责。 肖全夫出生于1916年,是一位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前往前线,根据苏军的兵力部署,调集步兵、炮兵组成师级合成兵力,在珍宝岛战区部署了两个营,还在牡丹江安排了一个师作为预备队。 就在肖全夫要求各部队在3月14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时,3月13日,前线传来报告:三辆苏军坦克越过边界,正逼近珍宝岛,但没有步兵跟随。当时在北京的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上将得知后,立即命令肖全夫拿下这些坦克,要求速战速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肖全夫没有贸然行动。他敏锐地注意到,苏军只派出坦克而没有步兵掩护,这不符合常规战术。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他判断这可能是敌军的试探,目的是侦查我方的火力部署。如果此时开火,不仅会暴露我军布防,还可能落入敌人的圈套,不利于后续的作战计划。 电话那头,陈锡联上将的声音透着焦虑与急切:"立即拿下那些坦克!速战速决!这是命令!" 肖全夫却坚持己见:"我认为现在还不能打。"他冷静分析道,"敌人只派坦克不派步兵,不符合常规战术,这很可能是试探,想侦查我们的火力部署。" 陈锡联闻言大怒:"我的话难道你也听不进去了?"言外之意是连他这个军区司令的命令都不执行了吗? 肖全夫毫不退让:"究竟谁才是前线指挥员?"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就是古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现代体现。他甚至表示,如果出事了他愿意负全责。说完,他便挂断了电话,继续密切观察敌军动向,并下令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火。 果然,苏军的三辆坦克只是在附近转悠了一圈,发现我方毫无反应后,便撤回了边界。陈锡联得知结果后,立刻意识到肖全夫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当时贸然开火,不仅可能打草惊蛇,更会暴露我军的部署,对后续作战极为不利。为此,他主动向肖全夫道歉,坦言是自己太过急躁。 这次明智的抉择为两天后的真正战斗奠定了基础。3月15日凌晨4时,苏军派出6辆装甲车和60多名步兵,趁着天还没亮潜入珍宝岛设下埋伏,准备偷袭我军。肖全夫早有准备,此时他知道真正的反击时机已到。 随后爆发的战斗中,苏军出动了数架飞机和50多辆坦克装甲车,仗着装备优势发起猛攻。但在肖全夫的指挥下,我军以步兵、炮兵的密切协同,打退了苏军三次进攻,不仅击毁了一辆当时最先进的T-62坦克,还造成苏军140多人伤亡,而我方伤亡不到40人。 肖全夫了解敌军作战特点,知道苏军行动僵化,遇到突发情况必须向上级请示。他曾亲自到距离苏军哨所仅几百米的高地侦察,战士们担心他安全,但他笑着说:"放心,即使他们发现了也不会立即开火,他们必须先请示上级,来回至少半小时。"他侦察了20分钟安全离开,而不久后对面果然响起了迟来的枪声,验证了他的判断。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