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两年后,长征结束时,毛主席说了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7 10:37:39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两年后,长征结束时,毛主席说了一句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这是为何? 1935年11月初,经过艰难跋涉的中央红军终于抵达陕北。在甘泉县象鼻子湾,毛泽东面对疲惫却精神抖擞的战士们,说了一句让人难以忘怀的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 这句话背后有何深意?我们需要回到两年前的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战略转移。当时,这次行动并不叫"长征",而是被称为"西征"。红军高层派出了两支先遣队:粟裕率领的红七军团北上吸引敌人火力,萧克指挥的红六军团西进,希望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汇合,为中央红军创造新的根据地。 起初,中央红军的目标是湘西,但计划很快有了变化。1934年12月,在黎平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新的方向:放弃湘西,转向黔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个提议引起了争议,李德坚决反对,但在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方案获得通过。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转折点。会上,张闻天和王稼祥出人意料地联合批评了李德和博古的错误领导,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许多人不解:为何张闻天和王稼祥会抛弃昔日的莫斯科同学博古,转而支持毛泽东? 原来,长征初期,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三人都身患疾病,常常同乘一副担架,被戏称为"担架三人组"。朝夕相处中,张闻天和王稼祥深深被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所折服。他们看到,博古虽是同窗,却缺乏实战经验,过度依赖外国顾问李德,造成了严重损失。 遵义会议后,军事指挥权交到了毛泽东手中,红军的行军方向随之调整为川西北。6月,在两河口会议上,又将目标改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直到9月的榜罗镇会议,才最终确定以陕北为落脚点。 从起点的八万人到陕北会师时仅剩一万余人,这一路上红军历尽艰险。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有过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行军,更是革命意志的考验。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战士,无不是经过严酷考验、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所以,当毛泽东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时,这既是对幸存者革命品质的最高肯定,也是对未来斗争的信心所在。正如他在陕北会师大会上所言:"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长征途中,红军的行军路线几经变化,每一次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在黎平会议后,红军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这并非莽撞之举,而是毛泽东精心设计的战略棋局。红军四次过赤水河,既避开了敌军围追堵截,又获得了战略主动权,让追兵疲于奔命。 1935年5月,红军抵达大凉山冕宁地区。此时,朱德在一份布告中首次使用了"长征"一词:"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然而,这个名称并未立即流行。直到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红军总政治部创作了《两大主力会合歌》,歌中提及"万余里长征",这一称谓才逐渐为人所知。 会师后,6月26日的两河口会议成为又一个重要节点。会上决定:放弃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转而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此时提出北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发现川西地区少数民族居多,物资贫乏,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二是日军逐步蚕食华北,红军北上后可直接抗击日本侵略者。 然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却主张在川西南地区驻扎。这一分歧导致两支部队在甘肃分道扬镳——红一方面军7000余人继续北上,红四方面军则南下。这是长征中最令人惋惜的分离。 9月28日,在甘肃榜罗镇召开的会议上,中央终于确定了最终目的地:陕北。为何选择陕北?因为那里有徐海东的红25军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根据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终于抵达吴起镇。为阻止敌人进入根据地,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在此歼灭敌人一个团,击溃三个团。11月2日,中央到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 11月3日,政治局会议决定重组军队: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第一军团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第十五军团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经过重组,全军共5个师又4个团,一万多人。 11月5日,红一军团抵达甘泉县象鼻子湾,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发表了那段著名讲话:"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的时候,是八万人马,现在只剩下一万了,但这是革命的精华。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0 阅读:0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