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苏联突然撕毁协议,撤回了所有援华的科学家。 1959年3月,帮助中国发展导弹事业的91名苏联专家陆续抵达中国。专家组长罗金上校是苏联火箭学校的校长,对导弹试验发射和靶场管理颇有心得。他性格开朗活泼,爱开玩笑,对中国同志十分友好。 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为了尽快掌握核心技术,让秘书任克帮他记下专家讲课的内容。任克坐在第一排,沙沙地记着笔记。一次课间休息,罗金很好奇地问任克:"秘书同志,你懂俄语吗?怎么我一讲,你就记呀?"任克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在记沙沙翻译的中文,您讲的内容太多,一下子记不完。"罗金恍然大悟,此后每当翻译完一段,他都会停顿片刻再继续讲下去。 专家组副组长谢洛夫斯基上校在专家中年龄较大,资历较深,作风谦和,待人诚恳。一次,他给第二试验部讲"空空导弹靶场试验法",他悄声叮嘱翻译范祥林,如有其他专家在场,他就按笔记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课将结束时,其他专家会提前退场,他再"拖拖堂",讲一些笔记上没有的重要内容。 1960年5月26日,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巴托夫大将来到东风基地"视察",而在晚宴上,他突然宣布罗金和谢洛夫斯基第二天就要回国。孙继先镇定而严肃地质问:"发射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刚刚开始,罗金上校和谢洛夫斯基上校怎么突然就要离开呢?"巴托夫冷冷地回答:"我们国家需要他们!" 液氧问题成为了中苏合作破裂的导火索。在苏联专家罗金和谢洛夫斯基离开后,契尔科夫升任代组长,态度立即发生变化。他坚决不准基地使用中国国产的液氧助燃剂发射导弹,必须向苏联订货。契尔科夫危言耸听地说:"几十吨的液氧,遇火就爆炸,周围100米以内的人都要完蛋。苏联研制导弹时,曾发生过两三次事故,死了一个元帅、两个上将、十四个中将。"甚至威胁说:"如果使用中国的液氧,发射中出现问题,我们专家组不负责任!" 这一要求让人哭笑不得。液氧是液态氧气,沸点是零下183度,在常温下极易挥发。如果从西伯利亚运到中国黑龙江的绥芬河,再转运到大西北的额济纳旗,恐怕一列车液氧所剩无几。 然而,为确保首次发射万无一失,中方不得不接受苏联条件,签订了液氧订购合同。合同规定5月25日前第一批液氧运抵基地,但苏联方面一再拖延。6月底,押运燃料的小分队在绥芬河眼巴巴地等了20多天,却不见一辆装载液氧的铁道槽车。 早有先见之明的孙继先立即给小分队发电报:"不要再苦等苏联的液氧了,马上赶往吉林102厂装运国产的!" 在特燃库化验室对国产液氧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完全符合P-2导弹加注的技术要求。然而,当李福泽副司令拿着报告去找契尔科夫时,后者看也不看,硬说中国液氧含杂质过多,绝对不能用!一气之下,李福泽转身来到孙继先办公室,气呼呼地说:"明明全项指标都合格,契尔科夫非说液氧中含有杂质,这不是刁难人吗?!" 第二天,孙继先与契尔科夫在特种燃料仓库当面交锋。契尔科夫辩解说:"我们苏联的液氧是在专门生产火箭推进剂的工厂生产的,你们是化肥厂生产的,液氧中怎么可能没有机械杂质?!"孙继先气愤地说:"管它什么工厂生产的,质量合格就可以用!"契尔科夫站起身咆哮:"合格不合格,我不管!能不能转注,我说了算!"孙继先用拳头擂着桌子:"你究竟搞什么名堂?简直是无理取闹!" 1960年7月16日,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 面对这一突变,孙继先召开基地党委会,部署工作。下午在小礼堂的干部大会上,他声音洪亮地说:"同志们,苏联专家虽然走了,但中国的导弹事业还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要怕,就是天塌下来,中国人也能顶得住!"每说一句重话,他就用拳头用力捶一下讲台,台下数百官兵热烈鼓掌。 在苏联专家离开前夕,罗金冒险来到孙继先办公室,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匆匆塞在孙继先手中,悄声说道:"真正有用的都在我的笔记本上。你赶紧找人把这里边的内容拍下来!"孙继先感到情况重要,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恩来当机立断:"马上找人用照相机拍下来,不管有用没用,全部拍下来,过后再翻译分析。" 8月18日,最后一批苏联专家离开额济纳旗。然而,东风基地的官兵们并未气馁,他们加紧训练,瞄准班一次测角时间从90分钟缩短到不到10分钟,加注中队完成液体推进剂操作只用了3小时。周恩来总理询问孙继先发射把握有多大,孙继先回答:"应该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在总理追问剩下百分之二十时,孙继先说:"因为是第一次发射,我们缺乏经验。但我们要用过细的工作和熟练的操作去争取百分之百!" 就这样,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中国用国产推进剂,由自己的试验技术人员独立操作,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地地导弹,开启了中国导弹事业自主发展的新篇章。
1960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苏联突然撕毁协议,撤回了所有援华的科学家。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8 23:1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