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徐立清请求降低军衔,不要上将,只要中将,有人劝他:“你可授上将,却只要中将,让其他被授予上将的人怎么想?”
1955年,新中国进行首次大授衔。
对于军衔,有人认为,自己的军衔评低了,希望评高一个等级,有人认为,自己的军衔评高了,请求降低一个级别。但大部分人的军衔都没有改变。
请求降低军衔的将领,几乎都没有得到批准,但事无绝对,当时,有一位上将,请求把自己的军衔降低为中将,就获得了批准,而他就是徐立清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徐立清出任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而总干部管理部的部长,是罗荣桓元帅。
之后的评级、评衔工作,几乎都由徐立清负责。
1955年的授衔,其实是以1952年的评级为标准的。
早在1952年,徐立清就请求给自己降级。
新中国成立时,徐立清是第一兵团的政委,按照有关规定,兵团政委属于正兵团级,所以在评级时,徐立清就被评为正兵团级。谁知徐立清知道后,却请求把自己从“正兵团级”降低为“副兵团级”。
罗荣桓知道后,就找徐立清谈话,对他进行劝说,但徐立清态度坚决,罗荣桓被他的高尚风格所感动,就在大小会议上称赞他,并同意他降为副兵团级。
但徐立清的老领导彭德怀却不同意。
彭德怀是一野司令员,徐立清是他的部下,他十分清楚徐立清的贡献,解放战争中,徐立清还救过他。
当时,胡宗南大军发起反攻,将矛头对准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由于敌人的兵力是我军的好几倍,彭德怀只好率部一再撤退,但胡宗南大军却紧追不舍。
若西野司令部被敌人端掉,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时任西野六纵政委的徐立清站了出来,他率部在宝鸡屯子镇,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三天,期间,徐立清不仅完成了阻敌任务,而且还全身而退。
彭德怀十分清楚徐立清的能力和贡献,所以就坚决不同意徐立清降级。在彭德怀的坚持下,徐立清的降级申请,就没有得到批准,他还是被评为正兵团级。
1955年,按照评衔标准,正兵团级的将领,一般被授予上将军衔,所以徐立清就被评为上将。
主持评衔工作的人还是徐立清。
看到自己出现在上将名单上时,徐立清眉头一皱,随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上划掉,然后在中将名单写上自己的名字。
很快,这份授衔名单就被送到罗荣桓那里。
罗荣桓看到徐立清的名字出现在中将名单上时,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对他说:“评衔标准是中央军委制定的,正兵团级将领都是上将,你怎么能随便划掉?”
说完,罗荣桓就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上将名单里。
一些老战友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对徐立清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让其他人怎么想?”
徐立清解释:“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是负责授衔工作的,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会理解的。”
之后,徐立清又给中央军委写信,在信中,他请求降低军衔。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知道后,就三次找徐立清谈话,面对老首长的劝说,徐立清坚持降低军衔。
不久,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询问他的想法。
徐立清解释:“总理啊,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
当时,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军衔不满,认为自己的军衔授低了,给授衔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徐立清认为,他主动带头降低军衔,在劝说别人的时候,就会更有说服力,才能保证授衔工作的顺利开展。
周总理听完后,只好同意徐立清降低军衔的申请。
为了保证授衔工作的顺利进行,徐立清劳累了很长时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授衔工作结束后不久,他心脏病复发,身体日益消瘦,就连头发也变白了。
在这种情况下,徐立清不得不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徐立清提出,他的身体不行了,希望中央军委免去他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职务。但他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徐立清又给罗荣桓写信,说:“鉴于我的病情,请求提前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或省军区担任副职,做点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众工作。”
对于徐立清的让位申请,罗荣桓没有同意。新中国成立后,徐立清先后让级、让衔、让位,体现了其淡泊名利的特点,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三让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