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在夜间拨通了作战值班室的电话,执行常规查岗任务,谁知,当值的师长因耐不住寒冷,竟然躲进被窝里睡觉,导致电话铃响20分钟后才匆忙接听,次日清晨,司令员亲自来到作战值班室,对该师长严肃地说:你到外面面壁反省去。 皮定均,1914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的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练就了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1930年,他投身红军,从一个普通小兵干起,一步步成了响当当的军事指挥员。抗日战争时,他带着部队冲锋陷阵,硬是在敌后打出一片天;解放战争中,他指挥中原突围,带着战士们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杀出一条生路,成了军事史上的传奇。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干过不少重要军职,到1969年11月,他坐上了兰州军区司令员的位子。那会儿正赶上边防局势紧张,他肩上的担子不轻。作为老红军,他心里清楚,军队没纪律就等于没命根子,所以他对工作要求特严,但对战士们又特别关心。听说他在训练场上常跟士兵一起摸爬滚打,冬天站岗也从不偷懒,这种带头干的精神,让他在部队里威信老高了。 1969年11月的一个深夜,皮定均照例查岗,拨通了作战值班室的电话。那时候西北的冬天冷得要命,风刮得跟刀子似的。可电话响了半天没人接,整整20分钟后,值班的师长才接起来。原来这家伙怕冷,躲在被窝里睡得死沉,根本没把值班当回事。查岗这事在军队里可不是小玩笑,那是检验部队能不能随时打仗的关键。皮定均挂了电话,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值班室,看到情况后,直接让师长到外头面壁反省。这处理不算狠,但够严肃,摆明了是要让大家记住:纪律不是说着玩的。 那位师长呢,平时也不是啥坏人,就是那天偷了个懒。可这一懒,撞上了皮定均的枪口。他在冷风里站了几小时,回来老老实实写了检讨,态度还算端正。后来听说他在部队会议上被点了名,心里估计挺不是滋味。不过这事之后,他值班再不敢打马虎眼了。这件事在军区传开后,大家都明白,司令员查岗可不是走过场,谁敢懈怠,谁就得吃教训。 这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纪律俩字。1969年那会儿,国家边防压力大,部队得随时准备打仗。值班室是作战指挥的神经中枢,值班的人要是睡大觉,出了事谁负责?皮定均查岗,就是要确保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他让师长面壁反省,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要敲响警钟:军队里没纪律,仗还没打就先输了。那时候条件苦,冬天没暖气,值班室冷得像冰窖,可再苦也不能拿职责开玩笑。师长挨罚后,军区的值班纪律明显抓得更严了,大家都怕再出这种乌龙。 皮定均的做法,其实挺接地气。他没把人往死里整,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纪律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他自己带头守规矩,别人自然不好意思偷懒。这种作风,跟他早年在红军里摸爬滚打的经历分不开。那时候条件更差,战士们饿着肚子还得打仗,靠的就是铁一般的纪律撑着。 皮定均管部队,有他自己的一套。他不光靠严,还靠身先士卒。听说他去边防站检查时,从不提前打招呼,到了就直接查岗、看宿舍,连战士们吃啥他都要管。有次他去视察,饭桌上摆着肉,他自己只吃碗面,却让战士们把肉分了。这种事听着简单,可在部队里影响老大了。战士们看在眼里,心服口服,自然不敢在他面前耍滑头。 那次查岗的事,后来在军区开了会,皮定均还特意提了一嘴。他没细说师长的事,就是拿这事提醒大家,值班纪律不能松。当时开会的气氛挺严肃,底下的人都听明白了:司令员眼里揉不得沙子。这之后,军区的风气更正了,值班室里的人个个精神头足,再没听说谁敢睡觉了。 那位师长挨了罚,面子上肯定挂不住,但这事对他也是个教训。他检讨写得挺诚恳,后来干活也更上心了。说到底,他不是故意捣乱,就是那天没绷住弦。可军队这地方,最怕的就是这种“没绷住”。一个环节松了,可能就拖垮全局。皮定均用这事给全军提了个醒,别看是小毛病,关键时候能要命。 这事传开后,军区上下都受了震动。值班的人不敢再马虎,纪律抓得更紧了。听说那段时间,值班室的记录本上字迹都变工整了,大家都怕再被司令员逮住。这变化看着不大,可背后是皮定均治军思路的体现:抓小事,管细节,才能保大局。 1976年7月,皮定均在福建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时出了意外。那天演习正紧要关头,一架直升机失控坠毁,他不幸遇难,才62岁。消息传回军区,大家都愣了,操场上站满了致哀的战士。他走得突然,可他留下的东西没丢。那些年他抓纪律、带部队的作风,成了后来的标杆。他的葬礼上,队伍排了好几里,送他的人都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硬气的司令员。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