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可当儿媳蒋英给小姑子去送钱时,钱学森却拒绝了。
1969年,中国面临经济上的诸多困难,各个领域都需要重建,钱学森全身心投入科研,为了国家强大日夜工作,然而,在如此忙碌的时刻,他收到父亲钱均夫去世的噩耗,更棘手的是,父亲的遗嘱指定将3000元抚恤金留给妹妹钱月华,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沉重消息,让钱学森肩上的担子更重。
那时候的3000元,可不是一笔小钱,能做很多事情,但是钱学森先生非常清楚,当时的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每一分钱都非常宝贵,应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经过反复思考和艰难的决定,他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全部交给了国家,支援国家建设。
钱学森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父亲钱均夫是位令人尊敬的教育家,毕生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复兴的渴望,深深扎根在钱学森心中,钱均夫明白,儿子比自己更需要这份精神力量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实现报国之志。
这个时候,钱月华正默默地照顾着生病的父亲,她细致周到的照料,让哥哥钱学森既感动又觉得对不起她,因为他工作繁忙,没能好好地陪伴在父亲身边尽孝道,妹妹的付出,让钱学森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弥补她。
他和蒋英合计着,将来务必要把这笔钱积攒下来,也好对妹妹有个说法,让她心安,后来的日子,钱学森和妻子生活非常节约,省吃俭用,把每一笔钱都仔细地存起来,他们心里明白,这不仅是答应了妹妹的事情,更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所以格外认真对待。
十多年后,钱月华女儿举办婚礼,钱学森夫妇终于实现了曾经的约定,他们拿出多年积蓄,再加上钱学森父亲生前写给他们的书信,一起放进那个老旧的木盒子里,这不仅是迟了十多年的“遗产”,更是充满爱意和责任的厚重心意。
钱月华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发黄的旧信和存折,她的眼眶立刻湿润了,这些东西在她看来,不只是金钱那么简单,而是哥哥沉甸甸的爱意,他对过世父亲的深深思念,还有他对这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这个木盒后来变成了钱家代代相传的宝贝,钱月华经常拿出那些信和存折,给孩子们讲钱学森的事迹,细说他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以及他如何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钱学森一家的故事启发我们思考,身处时代变迁,如何才能兼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与对家人的真挚情感,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答案,如今,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这种精神,把爱国之心与家庭责任融为一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呢?
我们该如何效仿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既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又对家庭尽到应有的责任和关爱,这需要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不忘家人的支持和付出,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