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有个叫李桂林的年轻老师正在集市上买菜,突然听见有人闲聊:“大渡河那边的二坪村,娃娃们十几年没上过学了,连汉语都不会说,”这话像根刺扎进他心里,当天晚上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四川凉山州美姑县二坪村,一个悬崖上的村落,站在山崖边,能看到周围的山峰连绵不绝,沟壑深邃。 这里的村民,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交通靠的是一条用藤条,和钢梯构成的“天梯”。 如果没有这些藤梯和钢梯,整座村庄和外界几乎就彻底断了联系。 20世纪90年代初,二坪村的困境达到了顶点。 适龄儿童因为没有学校和老师,几乎没机会接受教育,村里用的是彝语,连最基础的汉语交流都有障碍,更不要提外界的知识与信息了。 语言的隔阂,几乎成了孩子们未来的“死路”,汉语差,甚至连“悬崖村”这样的名字,都没法在外界留下任何记忆。 1992年,李桂林这个名字悄悄地改变了二坪村的命运。 那年,他从集市上听到一些村民议论,孩子们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字,这让他感到一股不安的气息。 不受教育的代价,或许是他们一生的沉沦。 夜晚,李桂林从家出发,翻越30里的山路,亲自去探访那些失学的孩子。 回到家时,他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要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教育,是唯一的出路。 妻子谢彬起初不同意,担心那个地方的环境太危险,毕竟二坪村的位置,足以让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心惊胆战。 但李桂林没有因此停下脚步,1992年秋,他和谢彬以及未满周岁的女儿,背着简单的行李,用麻绳捆住背包,决心扎根这片悬崖村。 从进入村庄的那一刻起,李桂林便发现,生活和教育的环境,远比想象中更艰难。 每天,孩子们得通过藤梯,或钢梯上下山,几乎所有人的脚步,都落在悬崖峭壁的边缘上。 一不小心,就是命悬一线,有时候,李桂林背着一个孩子,一手抓着梯子,另一只手抓着孩子,腰带系着绳索,像人梯一样,一步步向下走,艰难的步伐每一步,都让人屏住呼吸。 条件恶劣的村庄里,根本没有可以用作教室的房屋。 李桂林和谢彬,把废弃的牛棚清理干净,用木板隔成小间,临时搭建起“教室”。 没有黑板,就用木板当做黑板,树枝做教鞭,讲课的内容是李桂林,从30公里外的县城,背回来的课本,和他自己徒手制作的拼音卡片,与算术教具。 每天,谢彬和李桂林分工合作,李桂林教授语文和数学,谢彬则承担起了音乐和美术教学。 没有学校的正式教材,也没有教育资源支撑,但夫妻俩的坚守和创造力,让那些失学的孩子们见识了知识的力量。 从1992年到2016年,李桂林和谢彬一共培养了200余名学生,其中18人考上了大学,更多的人成为了教师、医生、政府工作人员,彻底改变了二坪村世代贫困的命运。 这些孩子带着知识走出大山,也带回了改变家乡的希望。 2016年以后,二坪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随着政府推进“易地搬迁”政策,二坪村开始了搬迁工程。 一部分村民搬到了县城的安置点,李桂林夫妇也随之迁到新村。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更加现代化的学校里接受教育,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材也更为丰富。 新校舍的教学效率大幅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外界的一些争议。 李桂林夫妇的离开,是否意味着“悬崖村”的精神就此消失?有人认为,教育精神和理念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但有些人则认为,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2015年,他们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提到:“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的种子。” 李桂林的故事,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中国教育的历史中,成为了坚守、坚持与爱的象征。 直到今天,李桂林仍然活跃在凉山州的教育一线。 即使学校已经搬迁,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他不帮助过的学生改变了命运,更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教育理念,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榜样。 参考资料: 《李桂林事迹简介》,《感动中国》官网,2015年。
1992年春天,有个叫李桂林的年轻老师正在集市上买菜,突然听见有人闲聊:“大渡河
笑对的风雨
2025-04-18 14:51:18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