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常宝”齐淑芳带着30名演员远赴美国演出,结果她和这群人全都没有按时回国,留下的是背叛祖国的名声和一个被抛弃的丈夫。面对丈夫的不解,齐淑芳却冷冷地说:“在美国哪怕洗盘子,挣的钱也比国内多得多。” 齐淑芳生于1935年,出身京剧世家,其父齐如山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其兄齐洁泉亦活跃于戏曲舞台。家学渊源,自幼便将她带入了戏剧的艺术殿堂。 她5岁起便开始练功学戏,童年的清晨往往在练嗓与压腿中度过。与同龄孩童嬉戏的时光,她几乎未曾拥有。也正是这种几近苛刻的艺术训练,让她在日后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1958年,年仅23岁的齐淑芳刚从戏曲学院毕业,便被选中前往民族文化宫,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这场演出是一次全国性的大考,众多青年才俊云集。 她凭借在《三战张月娥》中的精湛表现,成功吸引了包括周恩来总理与梅兰芳大师在内的观众注意。她的扮相端庄,唱腔清亮,动作之间流露着十足的舞台张力,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不久后,她被调入上海京剧院,参演多部重点剧目。从旦角到花旦,从武戏到文戏,她都能驾驭自如。观众纷纷称赞她是“新生代最有灵气的女伶”,而她也很快成长为剧院中的中坚力量。 到了20世纪60年代,她因出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而迅速走红。这个角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齐淑芳的表演自然生动,深得观众喜爱。“小常宝”也因此成为她的代号,甚至一度取代了她的本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也是在这段时光中,她结识了剧团中一位性格沉稳、戏路宽广的青年演员龚国泰。两人因戏结缘,在长时间的巡演中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只有默契中的扶持与关照。他们的结合在剧团中也曾是一段佳话。 婚后不久,齐淑芳怀上了孩子。但当时正是她事业的关键上升期,国家重点剧目《杜鹃山》已将她列入主演名单,国内外巡演计划也在推进。 面对两难选择,她最终决定流产,将重心继续放在舞台上。龚国泰虽感痛惜,却无言反对,默默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 进入80年代,中国京剧界开始尝试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齐淑芳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与广泛影响力,三度被派往美国演出。 在前两次的行程中,她就已表现出对西方社会的好奇与向往。纽约的霓虹、旧金山的海风、洛杉矶的街头艺人,让她逐步对比出生她、育她的祖国。 1988年,她第三次赴美,此时她已担任团队负责人,带领30名演员前往美东多地进行巡回演出。演出期间,她频繁与美国当地文化团体、京剧爱好者接触,逐步萌生了“留下”的念头。 一次团队休整期间,一场私下组织的聚会成了转折点。在那场饭局上,她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演员密谈,提出如果集体滞留,将获得某基金会的资助支持,在美国组建一个“华人京剧艺术中心”。 众人开始犹豫不决,有人担忧名誉,有人惧怕惩罚,但齐淑芳的态度异常坚决。 “我们在国内演一场戏拿几十块,在这边教一节课就是上百美元。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这句愤然的话她对着电话另一端的丈夫说出口时,不仅震惊了龚国泰,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离散。 1988年冬,这支京剧团结束演出后,未如约乘机返回,而是统一向美国移民局申请了政治庇护。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报刊连日刊登评论,批评他们“忘恩负义”、“背弃祖国”。 龚国泰那段时间几乎无法面对人群。他频频被约谈、调查,剧团内部气氛凝重。有人暗地里替他鸣不平,也有人冷言嘲讽他的“懦弱”。他四处托人联系齐淑芳,寄信、打电话,却始终无果。 直到10年后,他才收到她的亲笔信,信中写道:“我已经在美国重新组建了家庭,请你不要再等我。” 在美国,齐淑芳如愿以偿。她与华人编剧丁梅魁结婚,并在洛杉矶开办京剧艺术中心,开班授课、排演新剧、接受媒体访问。 由于她确有深厚功底,教学成果显著,多次被海外华人组织授予荣誉称号。她参与了多个跨文化艺术项目,甚至曾在好莱坞某纪录片中以“京剧文化大使”身份出镜。 虽然在美国逐渐站稳脚跟,但齐淑芳的名字,在国内的戏曲舞台上几乎成为禁忌。一些老一辈艺人拒绝提起她的名字,青年演员对她知之甚少。她在中国的所有演出记录被悄然淡化,剧院的宣传资料中不再出现她的形象。 同时,关于她的各种传闻也层出不穷。有报道指她与部分男演员在美期间关系暧昧,有人说她曾接受外国电视台专访时否定中国传统体制。真伪难辨,但这些风言风语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她“叛徒”的形象。 尽管如此,她在推广京剧艺术上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她带领学生在美国中小学进行传统戏曲启蒙课程,帮助年轻一代华人了解祖籍文化,还曾参与编写中英文双语京剧教材,为京剧艺术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是中国要不起,是美国输不起!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前脚刚哭诉“中国买
【40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