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带状疱疹,患者往往疼痛难忍。
带状疱疹初期,其病因为湿、热、毒三种病邪侵犯人体,蕴于局部皮肤所致。虽经适当治疗,热毒已去,但湿性黏滞、缠绵,留滞经络,则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
其次,带状疱疹急性起病,热毒较甚,热邪易耗气伤津,致气阴两虚;或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劫伤阴液,致气阴两伤,筋脉失养,不荣则痛。气行血,气虚则行血无力,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瘀血。故最终均形成瘀阻脉络,不通则痛之证。
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应分由实致瘀和由虚致瘀两大证型,重视活血化瘀之法。
基本方:全蝎5g,当归、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郁金、板蓝根、仙灵脾各15g,珍珠母、磁石各30g(先煎),田七末3g(冲服)。
如由实致瘀,则加香附、黄芩、佩兰各15g;如由虚致瘀,则加黄芪、党参、沙参、石斛各15g。
由实致瘀:患者多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实热症状。一般病程相对较短,多在带状疱疹发病后的较短时间内出现疼痛且逐渐加重,以青壮年患者居多。
由虚致瘀:气虚者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症状;血虚者则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者常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表现。病程往往较长,常是皮疹虽已消退,但疼痛仍持续存在,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
辩证加减
带状疱疹发病部位多在身体的一侧,为肝胆经循行之处,故脏腑辨证一般归属在治疗中,可在处方中肝胆经病变。重用白芍、郁金,并加用香附、柴胡,以加强疏肝解部,从而恢复肝主疏泄之生理功能,至气血运行通畅,瘀血自去,并加用延胡索,以行血中之气滞。
带状疱疹后期,热毒之邪易伤气阴,加之早期一般均使用苦寒燥湿之品,苦寒伤阴。故在后期应重视益气养阴,使正气足而邪气自去。可加用黄芪、党参各20g,沙参、石斛各15g,以益气养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为瘀血所致。因血热、血虚均可致瘀,如辨证属血热致瘀,则加用赤芍、田七凉血活血化瘀;若为血虚致瘀,则加用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化瘀;
如病程长、血瘀明显者,可酌情使用莪术、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力较强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