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入狱到死只有5天,临终与嘉庆谈话,道出了谁才是大清第一贪,嘉庆为何不敢承认?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北京城寒风刺骨,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进入咸安宫内求学。他就是后来史上有名的贪官和珅。 和珅出身名臣世家,父亲常保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但和珅的童年却充满坎坷。3岁丧母,9岁丧父。父亲病逝后,家产被族人侵占,继母对他和弟弟和琳极为刻薄,他差点被继母赶出家门。 后来,在叔父的劝说下,继母勉强支持和珅与弟弟进入咸安宫官学(满族贵族学校)上学。和珅天资聪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尤其擅长模仿乾隆的书法和诗风。 和珅命运的转折点来自内务府大臣英廉的赏识。 有一次, 英廉考察咸安宫学子,和珅因学识出众被发现。英廉还把自己的孙女冯氏许配给了他。 从此,和珅跻身权贵圈子。1769年,19岁的和珅参加顺天府乡试落榜,但凭借旗人身份和英廉的推荐,次年进入宫廷担任三等侍卫 。 他的仕途飞跃,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乾隆翻阅奏折时,引用了《论语》典故,责问仪仗疏漏,众侍卫噤若寒蝉,无人应答,唯有和珅反应敏捷,脱口而出。就是那句话,让乾隆惊叹其才学,当即提拔。 和珅的崛起堪称奇迹。他不仅是语言天才,更擅理财。乾隆晚年,六下江南、修圆明园、镇压起义,国库早已空虚。 和珅发明“议罪银”,让贪官交钱抵罪;垄断盐铁贸易,甚至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合作,硬是为乾隆“变”出金山银山。乾隆赞他“朕的钱袋子”,却对满朝弹劾和珅的奏折视而不见。 有官员痛斥:“和珅贪腐可抵国朝十年税!”乾隆心中回怼:“朕用他,正是因为他贪,贪了才会更忠心!” 1796年,乾隆禅位嘉庆,却紧握玉玺不放。这位太上皇,此时已口齿含糊,唯有和珅能“翻译圣意”;嘉庆坐龙椅如坐针毡,连军机处都被和珅架空,人称“影子朝廷”。 一次早朝,和珅竟让嘉庆“退居偏殿”,自己代拟圣旨。史料记载,当时,嘉庆“面如寒冰,袖中拳头攥出血来”。 隐忍三年,嘉庆终于等来机会。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次日,嘉庆以“治丧不力”为由,将和珅下了大狱。 当和珅的家产爆光后,震惊天下!白银8亿两、房产3000间、当铺75家,堪比大清15年税收!民间戏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更惊人的是,狱中那场致命对话。 “皇上以为臣贪?臣不过是先帝的储钱罐!”面对嘉庆质问,和珅冷笑。 他抖出一本秘密账册:乾隆六下江南,耗银2000万两,全来自“议罪银”;圆明园扩建挪用治河公款,导致黄河决堤饿殍遍野;……“若无臣替先帝背骂名,哪来的‘十全武功’?”和珅怒吼道。 嘉庆沉默,他早知父亲挥霍无度——乾隆退位时国库仅剩700万两,不及和珅家产零头。但若承认“太上皇才是巨贪”,皇权威严何在? 因此,嘉庆听到这里,急忙下旨将和珅赐死,为的就是杀人灭口。从入狱到死,仅仅5天,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贪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接着,嘉庆命人烧毁账册,对外宣称:“和珅之罪,皆其一人所为!” 和珅死后,嘉庆将抄家所得充入私库,却对腐败网视而不见。 纵观乾隆与和珅,这对君臣,一个要钱还想要脸,一个背锅不要命,联手将康乾盛世推向泡沫巅峰。正如和珅绝命诗所写:“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结语: 和珅的悲剧,是制度性腐败的缩影。当皇帝需要“白手套”时,贪腐便是“忠心”;当皇权需要替罪羊时,忠臣便成“巨贪”。 乾隆用和珅保住了“明君”人设,嘉庆用和珅填饱了空虚国库,唯独百姓成了“盛世”泡沫下的蝼蚁。 今天的我们,仍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 反腐不能仅靠“打虎”,更需要建立透明、监督、健全的制度来约束权力,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和珅入狱到死只有5天,临终与嘉庆谈话,道出了谁才是大清第一贪,嘉庆为何不敢承认?
不负此生哇
2025-04-20 12:12:41
0
阅读: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