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败没孟良崮,归根到底还是自己防守太烂了。您看,1947年5月14日下午两三点时,整74师全部上的山,可仅仅两天多一点点后,16日17时就被灭了。这在国军精锐部队中,算守得最短了,您像黄百韬,豫东战役帝邱店之战时,也是以相同兵力,面对几倍之“敌”,却整整守了四天四夜成功脱险。 1947年的山东战场,国共内战正打得不可开交。国民党军想在华东地区翻盘,集结了一堆精锐部队,其中就包括张灵甫的整编74师。这支部队号称国军王牌,装备好,兵员素质高,战斗力没得说。5月14日,张灵甫奉命北上,目标是攻占坦埠,结果下午两三点钟,整编74师被华东野战军围在了孟良崮。两天多后的5月16日17时,整编74师彻底没了,张灵甫也死在战场上。守得这么短,在国军精锐里真算得上是个“纪录”。 再看看黄百韬,1948年6月豫东战役的帝邱店之战,他带着整编25师,面对几倍于己的敌军,硬是守了四天四夜,最后还成功突围。两支部队都是精锐,兵力差不多,装备也不差,可结果天差地别。张灵甫在孟良崮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防守太烂。这话听着刺耳,但事实摆在那儿,咱们得一条条分析。 孟良崮是个啥地方?一片丘陵地带,主峰500多米高,周围全是山头,地形复杂。山上石头裸露,草木稀少,重武器运不上去,火力发挥不出来。更要命的是,山上没水。部队上了山,很快就缺水缺粮,士兵渴得嗓子冒烟,饿得腿发软,战斗力能不下降吗?张灵甫选了这么个地方固守,等于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反过来,黄百韬在帝邱店打仗,地形平坦多了,他还能用村子、土丘做掩体,士兵体力没那么快耗尽,防守自然更稳。 张灵甫上了孟良崮后,没及时抢占山下的村子和水源,这是个大失误。水和粮被华东野战军控制,他只能干等着援军来救。可他没算到,华东野战军攻得太猛太快,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他想着守山头就能拖时间,可阵地布置得不好,防线一破就全乱了。黄百韬在帝邱店不一样,他让人挖壕沟、架机枪,把地形用得死死的,还能根据敌军的动向调整战术,硬是拖了四天。这种灵活性,张灵甫完全没体现出来。 整编74师被围后,附近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按说援军不算远。可救援行动拖拖拉拉,尤其是李天霞的部队,慢得跟乌龟似的,压根没赶上趟儿。张灵甫指望援军能解围,结果等来的是一场空。帝邱店之战时,黄百韬也没指望别人救,他靠自己组织突围,反而打出了条生路。援军不力不是张灵甫能控制的,但他把希望全压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个赌,赌输了就没退路。 张灵甫这人,打仗挺猛,性格也硬,可指挥上太死板。他在孟良崮没组织好防御,阵地接连丢,部队被打得缩到520高地,最后连反击的机会都没了。他太相信自己的部队能扛住,可实际情况变了,他没及时调整。黄百韬呢?稳得多。他在帝邱店能根据战场形势变招,守不住了就突围,不硬扛也不乱来。两人的指挥风格一对比,张灵甫的短板就暴露得明明白白。 1947年,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已经有点撑不住了。士气低,内部还乱七八糟,整编74师虽然是精锐,但在整体战略上是被动的。张灵甫带着部队北上,本来是要进攻,结果反被围,这仗打得憋屈。1948年的黄百韬,虽然国军整体也不好过,但他至少在局部能掌握主动。这么一看,张灵甫的失败不全是个人问题,大环境也拖了后腿。 张灵甫和黄百韬,都是国军里的硬角色,但打法差别不小。张灵甫刚猛有余,灵活不足,上了孟良崮就像困兽,守了两天多就崩了。黄百韬稳扎稳打,守了四天还能跑出去。防守这事儿,不光看勇气,还得看脑子。张灵甫脑子没转过来,守得短也就不奇怪了。 这场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在山东的计划直接泡汤,整编74师没了,张灵甫也搭了进去。跟黄百韬一比,他的防守真是烂得没法说。当然,仗打成这样,不全是他的错,但作为指挥官,他得担大头责任。历史就是这么冷冰冰,谁守不住,谁就得认。
张灵甫败没孟良崮,归根到底还是自己防守太烂了。您看,1947年5月14日下午两三
历史海大富
2025-04-20 21:25:45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