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我了!”4月18日报道,女子离婚后,需每月给前夫5000元抚养费!不料,她竟用上百个“250”红包加诅咒性备注,把前夫气得告上法院! 2025年4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上演年度最戏剧性案件——女子加某为支付每月5000元抚养费,向前夫闻某狂发上百个250元微信红包,每个红包都带着“你咋不去死”“疯狗别咬人”等诅咒性备注,最终被法院以“践踏公序良俗”罚款1万元。这场用金钱砸人的闹剧,竟让法官感叹:“从业20年,头回见拿红包当武器的!” 事情要追溯到2022年,加某与闻某因感情破裂离婚,法院将孩子抚养权判给父亲闻某,母亲加某需每月支付5000元抚养费。 然而判决生效后,加某拖欠8.5万元抚养费,直到2025年法院冻结其账户才松口还款。谁料她竟分37次、每次转账250元(37×250=9250元)凑数,每笔转账还附赠“灵魂暴击”:“这是给疯狗的封口费”“儿子快躲进你的劳斯莱斯别被咬”……闻某气得血压飙升:“这钱收了折寿,不收又违法!” 朝阳法院执行法官柴松指出,加某行为已构成《民法典》第1067条“拒不履行抚养义务”。更关键的是,她刻意选择带有侮辱性的“250”金额及诅咒性留言,严重违反《民法典》第8条“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判决书里一句“履行方式比拖欠更恶劣”道破本质——这不是简单的抚养费纠纷,而是用合法形式包装的恶意攻击。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24年全国抚养费纠纷案超12万件,其中34%涉及支付方式争议。北京西城区法院曾通报,有父亲将10万元现金换成1元硬币堆在法院门口,有母亲把抚养费转成冥币账号……这些“创意执行”背后,是离婚双方难以化解的情感仇恨。心理学专家张薇分析:“当爱变成恨,抚养费就成了伤害对方的最后武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抚养费不得低于支付方收入的20%-30%。 北京三中院2024年典型案例明确,以侮辱性数字(如250、444)、分拆小额转账、附加诅咒留言等均属违法。 若拒不履行,法院可冻结支付宝、微信,甚至拍卖房产,2024年上海一男子因把抚养费换成游戏币,被判拘留15日。 事件冲上热搜后,评论区秒变道德法庭:支持派@正义使者:“这种妈能教好孩子?幸亏抚养权判给爹!”反对派@女权先锋:“每月5000在北京够干啥?法院判得太少!”吃瓜派@段子手老王:“建议开发抚养费专用转账通道,备注栏自动屏蔽脏话……” 杭州互联网法院建议,抚养费优先选择银行转账,备注“抚养费”并保存回执。 深圳已有公证处推出“抚养费托管账户”,由机构按月代转,避免直接冲突。 北京朝阳区民政局要求,离婚冷静期必须完成8小时情感管理课程,从源头上减少报复性支付。 这场闹剧最终以加某缴纳罚款收场,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正如《人民法院报》评论:“当婚姻走到尽头,孩子不应成为彼此伤害的子弹。”或许我们该记住——离婚撕得再难看,转账时也请给孩子留最后一份体面。[浮云] 信息来源:法直播
“笑死我了!”4月18日报道,女子离婚后,需每月给前夫5000元抚养费!不料,她
文史充点站
2025-04-21 11:20:10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