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滕西远私藏两支手枪,民警让他上交,他说:“这两把枪,一把粟裕大将送的,另一把是开国中将送的,你们看需要哪一把合适呢?
当时,为了保护社会安全和维持公共秩序,防止不法分子犯罪,我国颁布了新的枪支管理法,并展开了民间枪支的收缴工作。在这过程中,大部分民众都是比较配合的,都主动把家里的枪拿出来,交给公安部门。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山东莱芜,就有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他私藏两支手枪,却不肯上交,亲友们劝了他很久,可他始终无动于衷,人们担心这个老人不愿上交枪支,可能是心怀不轨,只好向公安部门举报。
这个老人叫滕西远,时年71岁。
公安机关知道后,就派人来到滕西远家里,对他进行普法教育,说明了公安机关收回枪支的原因和意义。
听了民警的话,滕西远说:“实不相瞒,这两支手枪涉及两位开国将军,你们确定要收走吗?”
闻言,民警十分惊讶:“老人家,请您仔细说说。”
“唉,这两支枪,一支是开国中将廖容标给我的,一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我舍不得上交啊!”滕西远说。
第一支手枪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40年。
这一年,滕西远只有15岁,但已经参加了八路军,而且还是一名侦察员,他经常外出侦察敌情。
一天,滕西远在侦察敌情时,遇到了日军扫荡,为了不被日军发现,滕西远就躲进村子里的猪圈,没想到有一个日军小头目,竟朝着这个猪圈走了过来。
滕西远决定干掉这个鬼子军官,他灵机一动,就爬到了猪圈上面,等鬼子抵达猪圈时,滕西远猛然跳在这个日军身上,先是用手指抠他的眼睛,之后又用匕首捅了日军的脖子,就这样,他杀了一个鬼子军官。
之后,滕西远拿走日军的手枪,跑回驻地,向廖容标报告此事,廖容标就带着部队,在日军必经之地上设伏。在这次伏击战中,滕西远再次干掉了一名日军。
被滕西远击毙的这名日军,还是一个旗手。
战后,廖容标听说滕西远年纪轻轻,就已经干掉了两个小鬼子,对他十分欣赏,为了奖励滕西远,廖荣标亲自挑了一支手枪送给滕西远,鼓励他多杀敌。
可以说,这支手枪,对滕西远而言意义非凡。
而第二支手枪的来历更加非同小可,他是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亲自送给滕西远的,那是1947年的事情。
这时候,滕西远已经升任连长了。
一次,滕西远带着警卫员外出侦察敌情,路上,他们遇到了100多名国军,这是国军一个连的兵力。
滕西远猜测,这股国军,可能是打算偷袭我军,他绝不能让敌人得逞,他的第一想法,就是回去报告。可他转念一想,万一在这期间,这股敌人离开了,即便上级知道了这件事情,意义也不是很大。
滕西远想了想,这股敌人已经深入解放区,这附近肯定有我军的部队,他只要拖住这股敌人,等援军赶来了,他们就能消灭这股敌人,这是最好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2个人,能否拖住100多人?
滕西远认为,或许可以试一试。说干就干,滕西远先向警卫员交代一些细节,之后就甩出一颗手榴弹,手榴弹爆炸后,滕西远和警卫员不断变换位置,每换一个位置,两人就朝天空打几枪,由此制造出一种周围都是解放军、敌人已经被解放军包围的假象。
敌人感觉四周都是枪声,他们认为,他们的偷袭计划被发现了,这一刻,100多名国军慌张得不行。
一部分国军士兵不甘心坐以待毙,试图突围,滕西远见状,就和警卫员集中火力,击毙了几个准备逃跑的国军,这样一来,其他敌人怕死,就不敢轻举妄动。
滕西远的目的,就是为了拖时间,拖得越久越好,见敌人不动,滕西远也没有进攻,而是继续朝着天空开枪,还大喊缴枪不杀之类的话。半个多小时后,附近的解放军赶了过来,全歼了这100多名国军。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粟裕那里,粟裕认为滕西远很了不起,就亲自送给他一支手枪。这样,滕西远就有两支手枪,而且来历都很惊人,都是开国将军送的。
建国后,部队还专门批了持枪证,有了持枪证,即便滕西远已经退伍,也有资格保管这两支手枪。
听了滕西远的讲述,又见到了泛黄的持枪证,民警顿时犯了难,因为这两支手枪和两位开国将军有关,他们不敢贸然收走,只好向上级公安部门报告。
上级部门知道后,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情。
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公安部门收走了全部子弹,拆掉了击发装置,两支手枪依旧由滕西远保管。
滕西远原以为这两支手枪要被收走,所以公安部门的这个处理办法,让他十分意外,也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