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左宗棠在病榻上离世时,愤慨地说:“对中国来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做的坏事!”两个月后,胡雪岩也满怀愤懑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临终前,他召集所有子女,严肃地告诫他们:“千万别靠近白虎!” 晚清三杰中,左宗棠和李鸿章经常被提出来对比,两人迥异的经历,截然不同的个性,还有持续不断的争锋,都是晚清历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李鸿章和左宗棠周旋的三十年中,最能体现二者个性和政见差异的,莫过于关于收复新疆的争论。 左宗棠抬棺出征,成为人人称颂的民族将领,而李鸿章成为众多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字人,被后世指责为卖国贼。 两人后世截然不同的声誉,都源于两人不同的选择。左宗棠深谋远虑,坚持要注重西北边防,不让沙俄蚕食中国的土地,彼时李鸿章注重海防,认为建设海军才是第一要务。 同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思想却截然不同,那是因为从根源上,两人想的就不一样。 李鸿章是妥妥的洋务派,他早就不再关注打仗,全副心思都在通过洋务运动扬威上。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则传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目的还是要抵御外敌。 因此两人在军事、外交和经济上各方面,两人的主张都是和而不同。 两人关于收复新疆的冲突就是由此而来,其实两人都重视海军防务,但是左宗棠重点在防,而李鸿章则在海战。 在左宗棠看来,打倒家里的敌人才是最主要的,海防可以徐徐图之,可是李鸿章却想要尽快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跟强国比拼实力。 可是在外交上,李鸿章的激进就转变为了拉拢,以至于他不想为了新疆这个偏僻的地方,跟沙俄发生冲突。 可是左宗棠身怀民族大义,不能忍受中国人被列强欺辱,在外交上对西方国家没有好脸色。 这些不同让两人频繁爆发冲突,在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强烈反对,想要把有限的军费给海军。 尽管最后慈禧太后支持了左宗棠的主张,但是清政府却没法拿出庞大的军费,还得左宗棠亲自劳心劳力,去到处凑钱。 胡雪岩这个大财主,就是左宗棠的支持者,在胡雪岩的牵线下,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最后凑齐了军费。 可是这种借钱的手段,也让左宗棠成为地方势力的眼中钉,由于左宗棠的借来的军费,让各地不得不支持西北军进攻,因为西北军一旦失败,他们也要损失惨重。 因此虽然收复新疆大获全胜,等待左宗棠的却是更强烈的政治风暴。即使打赢了一场仗,也无法阻挡晚清向西方列强低头。 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一味退让,清政府丝毫没有骨气割地赔款,在晚清覆灭的趋势下,李鸿章的变革没有给清廷带来希望,而左宗棠的抗争更是沧海一粟。 左宗棠失势后,逐渐对朝堂失去了信心,最后在无限的悔恨和愤慨中离世。在他病逝前一个月,传来李鸿章跟法国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的消息。 “祖宗的基业,都叫这些小人给卖了!”左宗棠怒不可遏,对李鸿章破口大骂。在左宗棠这种心高气傲的人看来,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为了苟且偷生,他自然对李鸿章不满。 李鸿章的退让究竟是贪生怕死,还是为晚清背负的了一切,后人众说纷纭。李鸿章要为晚清覆灭担责,但是仅凭李鸿章一人,也无法力挽狂澜。 朝堂上的权力争斗,连商场上也要受到影响。胡雪岩跟左宗棠的关系紧密,在左宗棠死后,胡雪岩受到牵连,也被李鸿章一派针对,他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 尝到了权力争斗的苦果,胡雪岩才切身体会到,金钱和权力福祸相依,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都不过转瞬之间。 胡雪岩在不久后也郁郁而终,他看尽了外国列强为了白银争夺的丑恶嘴脸,看透了朝堂之上为了权与利厮杀的惨烈,因此发出“勿近白虎”的感叹,警告后人。 参考资料: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异同2022-04-1514:36来源:北京晚报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
【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