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紧要关头。 因为战斗比较频繁,八路军的子弹消耗量很大,

青史如烟吖 2025-04-22 00:53:10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紧要关头。

因为战斗比较频繁,八路军的子弹消耗量很大,虽说在战斗中,八路军也缴获了一部分子弹。

但很多时候,缴获的子弹数量,远少于消耗量。

为了补上这个缺口,八路军只能自己生产子弹。

事实上,相比于生产炮弹或者火炮,生产子弹,对八路军兵工厂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唯一的问题就是,八路军缺少造子弹的材料。

当时,在河北阜平县境内,有一个兵工厂,这个兵工厂缺少造子弹的铜,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造子弹的铜,哪怕有人,有技术,也没有办法把子弹造出来。而子弹,又直接关乎八路军的战斗力。

在这种背景下,兵工厂的干部就非常着急,他们只好把这个情况上报,向上级领导寻求帮助。

晋察冀边区政府了解了这个情况后,也是犯了难,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号召边区的群众,把自己家里的废铜烂铁捐出来。老百姓就比较好奇,纷纷询问,八路军要废铜烂铁干什么?干部们就说,兵工厂要拿这些废铜烂铁造子弹,给八路军战士们打鬼子。

听说捐废铜烂铁是为了打鬼子,是为抗战做贡献,老百姓一个个都来了精神,他们纷纷把家里的废铜烂铁拿了出来,有的甚至还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或者其他铜质、铁质的家具拿出来,捐给八路军造子弹。

更有甚者,当地有一个寺庙,寺庙里有一尊巨大的铜佛像,这个佛像很大,一只耳朵就能容下几人。

结果,为了帮八路军造子弹,当地老百姓就把这个铜像推倒,然后拆掉、融掉,一起捐给了八路军。

那时候,八路军在当地进行了土改运动,许多穷苦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他们对八路军十分拥护,一听说八路军缺黄铜造子弹,老百姓都想出一份力。

一时之间,阜平县就掀起了捐铜造子弹的热潮。

阜平县有一个农民,叫李盛兰。

李盛兰知道这个情况后,心中十分不安,因为大家都在为八路军造子弹出力,可他还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为此,李盛兰一连几天睡不着觉,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就把家人召集起来,说:“现在国家需要,咱们就把那800多斤铜钱捐了吧。”

李盛兰的老伴有些犹豫,说:“那可是咱们多年的积存,我们自己都舍不得用,都要捐了?”

李盛兰耐心地解释:“都捐了吧,现在就只能把这些铜钱当成废铜对待,边区政府有边区票,咱们家里也分到了土地,这些铜钱,也没有用了。”

只用了几句话,李盛兰就说通了全家人。

第二天,李盛兰就来到了八路军驻地,见到了接待他的小战士,他说:“小同志,你多带上几个人,跟我走一趟吧,我家里有很多铜钱,都捐给你们。”

小战士认真地看了李盛兰一眼,不管怎么看,李盛兰就是一个普通农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能有多少铜钱?李盛兰看到小战士的神情,笑道:“有几百斤呢,你就多带点人,和我走一趟吧,不骗你。”

小战士将信将疑,但还是叫了几个人,和李盛兰一起来到了他家里。李盛兰打开院子里的地窖,只见地窖中有很多瓦罐,而瓦罐之中,竟全是铜钱。

看到这么多铜钱,小战士睁大眼睛,好奇地问了一句:“这里面有多少铜钱啊?”

李盛兰回答:“有八九百斤呢。”

小战士心生疑惑:“老先生,您怎么有这么多铜钱?”

李盛兰解释道:“当年闹饥荒,家里穷,为了填饱肚子,只能挖树根。可我运气好,在挖树根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些铜钱,就跑了很多次,把它们全部带回家,藏在地窖里。”

把这些铜钱带回家后,李盛兰拿了几枚,跑到县城里换了一些大洋,又买了一些吃的,日子这才渐渐好了起来。不过李盛兰担心别人知道他有这么多钱,会给他招来祸端,在使用这些铜钱时,就比较慎重。

一次,县博物馆发现李盛兰在出售这些铜钱,就找上门,询问他手上还有没有这些铜钱,还提出,不管有多少,他们都买了,给价20银元换1枚铜钱。

因铜钱数量太多,李盛兰担心自身安危,就说铜钱都已经卖光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卖过这些铜钱。

后来,八路军在当地进行土改,李盛兰家里分到了土地,靠着种田也能养活自己,自那以后,李盛兰就很少再碰过这些铜钱,权当这些铜钱不存在。

如今,听说八路军缺黄铜造子弹,李盛兰就把一直不舍得花掉的这800多斤铜钱,全部捐了出来。

晋察冀军区的领导听说了李盛兰的事迹后,也是非常感动,就在全军区范围内,广泛宣传他的事迹,军区领导还亲自设宴招待他,向他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后来,地方干部敲锣打鼓,给李盛兰家门口挂上了一块“抗日模范”的牌匾。1944年8月22日,《晋察冀日报》还报道了此事,称赞李盛兰的爱国之举。

李盛兰高兴之余,也有几分骄傲,他一直认为,他给八路军捐铜钱,是他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0 阅读:35
青史如烟吖

青史如烟吖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