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运赛过去 2025-04-22 10:56:44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年初,武汉疫情肆虐,一位医学专家站了出来,她的建议震动了全国——封城。她就是李兰娟院士,这一决策为无数人争取了生的希望。可谁能想到,这位医学界的泰斗,年轻时竟是个靠自学中医起步的农村丫头?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叫夏履桥的小村子。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吃饱饭都难。她小小年纪就得帮着干农活,手上磨出的茧子比谁都厚。土地改革后,日子稍微好点,她才有机会上学。可家里还是穷,学业差点就断了线,幸好助学金救了她一把,让她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农村缺医少药的日子,李兰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乡亲们生病只能硬扛,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改变点什么。上高中时,她跑到浙江省中医院学针灸,课余还啃医书,一点一点攒下知识。后来知青下乡,她回村当了代课老师,顺便用针灸帮乡亲们治病。她手法准,心眼好,村里人都夸她。 再后来,村里办合作医疗站,请她当赤脚医生。这活儿苦,每天5个工分才1毛钱,比教书赚的少多了。可她看中了能脱产学医的机会,咬咬牙干了下去。背着药箱下田,既干活又看病,小病大病她都上手,像个万能大夫,给村里带来了盼头。 50年代,血吸虫病闹得凶,她带头查钉螺、挖沟验粪,从1300人里揪出260个病人,治好了他们。1970年,她表现好,被保送到浙江医科大学。乡亲们舍不得,可都支持她去闯更大的天地。她在大学拼命学,成绩顶尖,毕业后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当上了医生。 李兰娟在医学上的成绩,真不是盖的。1986年,她39岁,看到一个肾衰竭的女工靠透析醒过来,心里有了主意。她拿了3000块青年科研基金,琢磨着搞“人工肝”。这玩意儿听着玄乎,当时医学界也没几个人看好,研究路上坑一大堆。可她带着团队硬扛,晚上做实验,白天跑临床,反复试,终于弄出了人工肝系统。这技术能把病人血里的毒素清掉,再补点好东西,让肝细胞喘口气自己长回来。1998年,这法子救了88个病人,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一下降了不少。后来技术推广开,急性、亚急性肝病死亡率大减,国际上也竖起了大拇指。 传染病这块,她更是没含糊。2003年非典来了,浙江有病例,她连夜查接触者,隔离病人,愣是没出二代病例,医护人员也没一个感染。2013年H7N9禽流感冒头,她带队5天找出了病原,建议关活禽市场,拦住疫情,还用人工肝救人,把死亡率压下来。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她73岁了还主动请缨去武汉。到了那儿,她挤在火车乘务员休息室凑合了一路,当晚就去查医护感染的事。在国家卫健委专家会上,她凭经验提了封城、集中收治、用大数据找传染源等建议,给防控定了大方向。封城后,她冲进ICU,用人工肝和“四抗二平衡”方案救重症病人,把经验写进了国家诊疗方案,硬是把死亡率拉下来。 李兰娟这一路,真挺不容易。从自学中医的农村少女,到抗疫战场上的定海神针,她靠的是真本事和硬担当。她小时候在田里干活,谁能想到她后来能站上医学顶峰?她用人工肝救人,用经验挡疫情,一步步证明了普通人也能干大事。如今,她还在为公共卫生操心,建议大医院建隔离病房、加强病毒检测、稳住医护队伍,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她的故事让人感慨,医学突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靠长年累月的钻研。她为国家、为人民做的事,值得我们每个人记住。

0 阅读:12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