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迎娶16岁徐文淑。洞房夜,他掀开红盖头,吓得大惊失色,

运赛过去 2025-04-22 10:56:44

1913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迎娶16岁徐文淑。洞房夜,他掀开红盖头,吓得大惊失色,叫了一声“妈呀”,连滚带爬夺门而出,一路狂奔逃跑了,坚决不肯圆房。没想到,竟让徐文淑独守空房40余年!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在江西广信府,也就是现在的上饶市,祖籍安徽潜山。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名著,算是家里有点文化底子的人。1912年,他17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顿时没了顶梁柱。他咬牙扛起责任,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为了生计,他考进了上海蒙藏垦殖学校,课余时间泡在书摊里,模仿《花月痕》的笔法写小说,练出了一手好文笔。1914年,他开始在汉口报馆投稿,用了“恨水”这个笔名,意思是提醒自己别浪费光阴。后来,1924年,他靠《春明外史》一书成了文坛大咖,名气响当当。 可就在他事业起步前,1913年腊月,他在家乡安徽潜山被安排了一门婚事。新娘叫徐文淑,16岁,比他小两岁。这婚事是媒人牵的线,家里催着办,他也没多想,就这么结了。谁知道,这场婚礼成了他一辈子的“噩梦”。 徐文淑,原名叫徐大毛,1897年出生在安徽潜山源潭的徐家楼。她家境一般,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后来家道中落。她不识字,性格老实温和,家里觉得她16岁到了婚龄,就通过媒人把她许给了张恨水。她长相普通,塌鼻梁、厚嘴唇,身材矮胖,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美人。但她勤快能干,嫁过来后操持家务,伺候婆婆,没啥怨言。可惜,这些优点在张恨水眼里,完全不够格。 1913年腊月,张家院子张灯结彩,办得热热闹闹。18岁的张恨水穿着红绸喜服走进新房,满心期待掀开新娘的盖头。可当他看到徐文淑的脸时,整个人懵了。据说,他被她的长相吓得后退一步,手一抖,盖头掉地上,还撞翻了花瓶。他喊了声“娘”,扭头就跑,踉踉跄跄冲出院子,连夜逃得没影了。宾客傻眼,新娘低头坐着,张母气得直跺脚,赶紧派人把他劝回来。 回来是回来了,可张恨水脸色铁青,死活不进新房。张母一问才知道,媒人可能夸大了徐文淑的模样,甚至有“调包”的嫌疑。她又气又无奈,婚都结了,只能先安抚儿子,私下说以后再想办法。可张恨水打定主意,对徐文淑完全没感情,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第二天,他干脆把她原名“徐大毛”改成了“徐文淑”,听着文雅点,但态度冷得像冰。 婚后没多久,张恨水找了个借口,说要去外面求学,直接跑去了汉口,投身报馆写稿子。从此,他基本不回家,把徐文淑扔在老家不管不问。他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写文章、编报纸,慢慢闯出了名堂。1924年,他娶了胡秋霞,一个长得漂亮又灵动的女子,算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次年,他把母亲和徐文淑接到了北平,但对徐文淑还是不冷不热。1931年,他又娶了学生周南,家里女人多了,气氛更复杂。可他从没想过给徐文淑一个名分或者一点温暖。 徐文淑呢?婚后就成了“活寡妇”。张恨水跑了,她留在老宅,劈柴做饭、洗衣缝补,样样不落,还得伺候婆婆。她不是没盼望过,1916年怀了个女儿,可孩子没满月就没了;1918年又生了个儿子,也早早夭折。两次丧子,她心都碎了,可没人安慰她。她只能咬牙干活,日子过得像一潭死水。 1925年到了北平,她见到胡秋霞那么漂亮,还是没脾气,默默干家务。1928年,胡秋霞生的儿子张晓水差点没活下来,是她抱在怀里暖了好久才救回来。后来周南进门,她也一样帮着收拾、送药,像个老妈子似的。1938年抗战爆发,她跟婆婆回了潜山,守着老宅,躲着日军,还帮衬邻里,全靠张恨水寄来的钱过活。 1958年冬天,她58岁,出去送信时摔了一跤,头撞在石头上,当场没了气息。张恨水没赶回来,儿子张晓水哭得撕心裂肺。她葬礼简单,墓碑上刻着“张妻徐文淑”,40年空房生涯,就这么画上了句号。她没享过福,没留住孩子,却落了个贤妻的名声。 张恨水为啥跑?说白了,他嫌徐文淑丑,跟他心里的“才子佳人”梦差太远。那年代,婚姻多是父母之命,他没得选,可他也真够狠心,扔下个16岁的小媳妇跑了,自己在外花天酒地。徐文淑呢,老实本分,命苦得让人叹气。她守了40年,没怨没恨,还帮着养别人的孩子,有人说张恨水薄情,有人夸徐文淑伟大。可这事没那么简单,张恨水要脸面要理想,徐文淑只能认命。放到现在,这故事肯定得吵翻天。

0 阅读:0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