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看到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不禁泪如雨下:

鉴史忆往呀 2025-04-22 11:57:40

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看到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不禁泪如雨下:两万多名革命战士中,许多人还穿着红军时期的旧军装,衣衫破烂不堪,令人动容。   1927年,风起云涌的大革命遭遇挫折,就在此时,海南岛上的一批热血青年,怀揣着革命理想,毅然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琼崖讨逆革命军应运而生,这支队伍从25人发展到2万多人,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其中一位名叫冯白驹的青年,以其出众的领导才能和顽强的意志,脱颖而出,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到琼崖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冯白驹是琼崖革命斗争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经挫折而不断发展壮大。   1932年,因遭遇“围剿”,琼崖纵队损失惨重,100多人的队伍锐减至25人,在母瑞山密林中,冯白驹带领大家苦苦坚持了8个多月,靠野菜充饥,以树叶遮体,与敌人周旋,直到次年4月,他们才冲出重围,重振革命旗鼓。   琼崖纵队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除了指战员们的英勇无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纵队战士们虽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但在政治上却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1943年,日军对琼崖纵队发动疯狂“围剿”,斩断了纵队与党中央的联系,在这危急关头,是琼崖父老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纵队送去了粮食和物资,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呵护下,这支革命武装才得以幸存。   在日寇铁蹄下,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琼崖人民没有低头,而是选择了手握武器,进行反抗,打鬼子、反顽军,军民团结一致对敌,南妇女携竹筐送饭上战场,五指山村民自发担架抬伤员,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凝结成军民鱼水情的动人诗篇。   星星之火,已在琼崖大地燎原,在漫漫革命长征路上,是革命理想的光芒,指引着琼崖儿女一路前行,直至胜利的彼岸。   在琼崖纵队23年的革命斗争中,除了人和的因素,天时地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南岛四面环海,地势崎岖,山林密布,十分适合开展游击战,而日军对海南的侵略相对较晚,兵力投入也不算太多,这为琼崖纵队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党46军军长韩练成,暗中充当了琼崖纵队的“保护伞”,表面上,他奉命“围剿”琼崖纵队,实际上却在极力保护革命力量,正是在韩练成的“消极怠工”下,琼崖纵队才得以喘息生机,迅速发展。   1950年,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海南岛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未解放地区之一,对解放军来说,渡海登陆作战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此前两次渡海战役的失利,更是如同阴云般笼罩在心头。   就在人心惶惶之际,40军军长韩先楚挺身而出,他主张趁谷雨前后季风有利,速战速决,这个看似冒险的计划,竟得到了中央首肯,4月16日,数千名解放军战士,乘坐着简陋的木船,在夜幕掩护下,向海南岛发起了冲锋。   当解放军的船只驶向海南岛时,岛上的琼崖纵队已经做好了接应的准备,4月17日凌晨,解放军在琼崖纵队配合下,顺利登陆海南岛,随后,双方发起了猛烈进攻,里应外合,共同打击国民党的残余势力。   经过58天的浴血奋战,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宣告解放,当解放军战士见到琼崖纵队将士时,无不潸然泪下,只见他们身着当年红军的军装,满是补丁,有的甚至只剩下一条裤衩,但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是他们,用铮铮铁骨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迎来了海南岛翻身作主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琼崖纵队将领冯白驹,先后担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东省委书记等职,虽没有授予军衔,但他的卓越功绩,永远铭刻在琼崖人民的心中,可以说,没有冯白驹,就没有琼崖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海南岛的解放。   1973年,冯白驹在北京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今天,当我们回望琼崖纵队这支英雄部队,不禁肃然起敬,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革命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0 阅读:178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