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南京,2024年一女子在废品站发现已故科学家手稿,不忍心丢弃的她花60元买下!谁料,神通广大的网友竟然成功知晓了科学家身份!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女子无意间买到已故女科学家手稿,捐赠给档案馆》 年初,一位叫冯桂芳的女子正在翻找些废纸用来糊墙、包物。 就在一堆泛黄的旧书和资料中,她无意中看到一沓工整的手稿,笔迹苍劲有力,内容密密麻麻,似乎并非普通笔记。 她小心翻看,发现这些手稿涉及大量化学药物实验数据、配方说明,还有详细的研究日记和科研感悟。手稿首页署名“王锐”,落款时间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冯桂芳一时心头一紧。她并非科研工作者,但字里行间的那份严谨和笔迹中的沧桑让她意识到:这是宝贵的科研资料。 她不忍这份心血被随意处理,于是花了60元将这堆手稿悉数买下,带回家中,又主动联系南京市档案馆,申请无偿捐赠。 手稿公开展示后,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有热心的科研工作者通过手稿中的细节,如“江苏省药物研究所” “1976年抗疟疾项目”等关键词,联系了药物研究所的老同事与相关历史资料,最终确认:手稿的主人是已故药物化学专家王锐。 王锐,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迅速引发了关注,但在现实中却低调得几乎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她生于1935年,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58年,她进入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药物研发人员之一。 那个年代,国内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王锐常年穿着洗得泛白的实验服,蹲在狭窄、通风差的实验室里,靠煤油灯照明做实验。 上世纪60年代,她曾主导一种高效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衍生合成实验”,在几百次失败中坚持记录每一组数据,甚至患上严重的胃病也未曾中断实验。 1970年代初,中国边境驻军出现大规模疟疾暴发,王锐临危受命,带队深入云南边境。 她冒着生命危险采集药材样本,在湿热的雨林中与疟蚊为伍。她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军队和广大南方民众带来了一种新型高效、低毒的抗疟药“R-97”,一度被国家列为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人物,却从未在公开场合宣传过自己。1988年后,她逐渐从科研一线退下,转入资料整理和新药人才培养工作。 她一生未婚,租住在研究所附近的老式居民楼中,生活极为简朴。邻居曾说她“每天准点出门,拎个黑色公文包,像个老派文人”。 直到2017年冬天,她悄然离世,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留下的只有数十箱实验笔记和几枚发黄的奖章。 她的手稿原本是被房东在清理房屋时作为废纸处理的。若不是冯桂芳的一份善念,或许这些凝结了王锐毕生心血的科研成果,将永远沉没在破纸堆中。 网友们称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如王锐自己在一页笔记中写道:“即使我的名字无人知晓,只愿我研究的成果,在未来某一代人手中发光。” 今天,南京市档案馆为王锐设立了一个专题展区,手稿得以妥善保存,她的名字也终于被更多人知晓。 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更是成立了“王锐奖学金”,用于资助那些愿意投身药物研究、默默奉献的青年科研者。 有人说:“她的一生平凡,却成就了无数人的健康。”
泪目了!南京,2024年一女子在废品站发现已故科学家手稿,不忍心丢弃的她花60元
柳烟绕古堤
2025-04-22 15:2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