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在西域十年都不带迷路的,跟着李广出去一趟,十年的英名一朝丧尽,就问你冤不冤? 凡让李广带兵出征准是要出事,每次都这样就不能说是运气不好了。李广是个很彻底的保守派,没有机动作战的意识和能力。 翻开汉匈战争地图就发现件怪事:李广的部队永远在画圈圈。元狩四年那场决战,卫青让这位老将绕道侧翼包抄,结果四千精骑愣是在草原上转悠到仗打完都没找着北。要说迷路这事儿,匈奴向导肯定背锅,可人家霍去病怎么就能带着八百骠骑直捣匈奴祭天金人?说到底,打仗不是比谁射得准,得看脑袋里有没有活地图。 有人总拿"飞将军"的称号说事,可仔细琢磨这外号来历就露馅了——那是匈奴人看他神出鬼没才给的评价。但换个角度想,要是真能当"飞将军",怎么次次被围都靠硬扛?公元前121年那次,四千人被四万匈奴包了饺子,要不是张骞迟到就得全军覆没。这种拿士兵性命填坑的仗,跟现代人吹的"以少胜多"压根不是一回事。 看李广的作战报告特有意思,永远只有三板斧:发现敌人、冲锋、被围。元朔六年跟着卫青出定襄,别人都砍了匈奴脑袋回来领赏,就他空着手回来说"迷路了"。要说匈奴草原地形复杂,那霍去病带着大军奔袭两千多里直取祁连山,怎么人家就没迷过路?说到底,打仗得学会随机应变,李广那套固定流程放在草原上,跟拿算盘打网游似的。 不过话说回来,李广治军确实有独到之处。不设刁斗不搞队列,士兵躺平睡觉还能不被偷袭,这套"无为而治"放在今天绝对是管理大师。可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匈奴骑兵半夜踹营时,松散阵型能顶住几轮冲锋?程不识当年就吐槽过:李广的部队看着舒服,真打起来怕是连个防御阵型都摆不出。 现在影视剧总爱把李广塑造成悲情英雄,但看看元狩四年的最后时刻就明白——卫青让他绕道真不是穿小鞋。当时匈奴主力位置明确,让李广带精锐走大路突进,万一这老将又犯轴跟单于死磕,整个战略部署都得崩盘。卫青让他走侧翼,反而能发挥牵制作用,可惜老天爷没给李广证明自己的机会。
晴雨风说史晴雨风说史这些年里,外蒙古教科书把匈奴认祖归宗的事儿闹得沸沸扬
【214评论】【123点赞】